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952.不可不去的柏林牆(2/4)

作者:老眼兒字數:9106更新時間:2020-07-08 07:06:57

    因為這個地方,代表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曆史。

    柏林牆,正式名稱為反***防衛牆,是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係統。

    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裏。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牆,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柏林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由於柏林牆把西柏林地區如孤島一般包圍封鎖在民主德國境內,因而也被稱之為“自由世界的櫥窗”。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征。

    直到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才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柏林牆被迫開放。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

    柏林牆的倒塌,給聯邦德國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給民主德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資金,並使民主德國的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同時也代表了一個統一的德國,作為歐洲經濟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統一後德國的發展可以帶動整個歐洲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

    不過怎麽說呢,這個柏林牆吧,建起來不容易,想要拆掉,其實在當時來說,也是困難重重。

    了解這段曆史的人應該很清楚,對於當時兩德的統一方式,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一是純粹將原西德基本法進行修改,使權力從原區域擴展到東德的五個州,在憲製上確定雙方的融合;二是把統一過程當作是東西德雙方的合並,並重寫一部憲法。

    兩個方案都不容易,在當時來說,其實雙方是經過無數次談判和協商的。

    當然了,最終,雙方統一選擇了第一個方案。雖然說這個方案程序較為簡便,但等同於沒把東德作為一個主權國對待,在當時引發了不小了的爭議。

    其實在曆史上,東德西德就有著明顯的差別。東德大多數是原普魯士地帶,舊思想和專製色彩濃重;而西德是德意誌邦國經濟較為活躍的地區。而在地理因素上,西德較為接近商品經濟活躍的荷蘭與丹麥,水係發達,基礎條件較為優越;而東德很明顯不具備這樣一些優勢,社會經濟水平稍顯疲態。

    東西德的分離,純粹是因為**德國的殘忍暴行導致,二戰結束之後,根據波茨坦會議中英、美、法、蘇的共同協議,決定將戰敗後的德國一分為四,分別有四個戰勝國占領。雖然是一分為四,但共同成立“盟國管製理事會”處理德國事務。由於目標和訴求存在高度一致,美英法占領區逐步“抱成一團”,成立全新的國家——西德,並以西德作為複興歐洲的一個中心。而蘇聯占領區因為理念和意識形態的對立,在後來形成另一個國家——東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