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046.三嫂和西瓜(2/4)

作者:老眼兒字數:8824更新時間:2020-10-09 22:46:27

    不能將自己的飯碗放在他人手上。

    華夏是一個糧食生產大國,也是一個糧食消費大國。我國的糧食生產和供求情況不僅關係到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會影響國際糧食的供求和價格狀況。如果我們大量從國際上進口糧食,就會造成國際糧源的緊張,拉動糧食價格的上漲。從國家安全戰略角度看,我國人口眾多、農業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影響較大,在國民經濟發展全局中,糧食始終被視為特殊商品和戰略物資,如果放鬆國內糧食生產,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無異於將自己的飯碗放在他人手上,在戰略上極易受製於人,在關係國家生存發展的國際競爭中處於被動。

    實現糧食安全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從全球糧食供求格局角度看,我國年糧食產量和消費量大約占世界糧食產量和消費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全球年糧食貿易總量將近2.5億噸,僅相當於我國年糧食消費量四成多,由於國際市場糧食供求呈偏緊態勢,大量進口糧食不僅會引發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上漲,而且國際市場也根本無法滿足我國巨大的糧食需求。

    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導致的糧食需求結構的變化,我國的糧食需求總量將保持剛性增長趨勢,未來糧食供給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實現糧食安全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長抓不懈,是我們的一項基本國策。

    如果你控製了石油,你就控製了所有的國家;如果你控製了糧食,你就控製了所有的人。這是基辛格在上世紀70年代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的話。

    糧食作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滲入了政治因素。

    我國曆史上,就有“兵馬不動,糧草先行”的說法。明成祖朱元璋的“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的帝王之道也表明糧食問題始終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政治問題。糧食也始終以一種潛移默化、化大象為無形的方式左右著古代中國政治。糧食問題幾乎是所有農民起義的導火索,太平天國時期的《天朝田畝製度》就是典型的代表。糧食以一種獨有的隱喻講述著真實的曆史,任何政治家都難以逃脫糧食的政治。

    對人類而言,食物是生存的基礎。我們也深刻認識到,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食品關係到國家的命運。

    從曆史上可以看出,有許多戰爭,有許多因饑荒而引起的農民起義。例如東漢末的“黃巾起義”和明末的“李自成起義”,都是因為饑荒、災荒,導致民不聊生,無助的農民,為了吃飽,開始反抗。

    近年來,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其首要目標是保證糧食供應。

    我們國家有十幾億人口,按人均每天消耗400克食品計算,每天大約消耗56萬噸食品,每年大約消耗2億噸食品。這個數字太大了。這就是說,我們每年的糧食產量超過兩億噸,才剛剛解決吃飯問題。如果加上糧食儲備,再加上糧食損耗和浪費,每年的糧食產量至少要達到四五億噸。而不是天災和戰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