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047.市場、來源和收手(2/4)

作者:老眼兒字數:9004更新時間:2020-10-10 22:58:40

    有一個論調說,西瓜是在漢朝引入的。

    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與亞洲、非洲和歐洲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橋梁,漢武帝派使者張騫出使西域。廣義上講,絲綢之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自從這條古老的貿易路線開放以來,大量的絲綢、瓷器和農作物通過絲綢之路被引進或出口到我國。各國互派使節,經貿文化交流頻繁。一些學者認為,我國的西瓜曆史,是公元前武帝時期張謙首先派往西部地區的。

    還有一個說法,說西瓜是在五代引入的。這一觀點主要是基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西瓜篇中的記載,裏麵描述說,是胡嶠帶回中原的。

    第三個說法,說西瓜是在南宋引入的。洪皓《鬆漠紀聞》中記載洪浩把西瓜帶回來促進南宋的種植。根據這個線索,一些學者提到,洪浩回來不久,中原就出現了西瓜種植的記錄。也可以說,西瓜是南宋洪浩帶到中原的。在南北朝以前,我國有過“涼瓜”的飲食記錄。我國的“涼瓜”和非洲的“西瓜”,後來統稱為現在的西瓜。

    三種說法,貌似都很有道理,不過其中有一種說法,應該算是最有說服力的。

    根據已有史料的記載和已有研究文獻的整理,可以看出西瓜引種我國的路徑大致可以分為陸地和海洋。

    在陸地傳播方麵,西瓜是從非洲經絲綢之路傳入地中海沿岸,向東進入我國疆省地區的。契丹滅回紇後引種西瓜,然後擴散到黃河以南。另一條是從地中海地區繞過咖喱國,經海上絲綢之路到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不過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麽太好的依據,而且各種文獻中,至今都沒找到詳細的記載。但不能排除西瓜是通過海洋傳播的,引進我國的可能性。

    而且根據各種文獻和史料,基本上大致上可以判斷,從唐朝末期開始,中亞開始了西瓜種植;五代以後,契丹滅回紇後獲得了西瓜種植,並開始種植和食用西瓜;北宋的西瓜種植和推廣較少,但此時應該在燕北和黃河流域也開始種植了;南宋時洪浩把北方的西瓜帶到了南方種植;元代,在江淮、浙江和福建的北部和南部種植了西瓜;明清以後,全國各地都種植了西瓜,許多省份都有自己著名的西瓜品種。

    路線方麵,西瓜引種的路線應該是從非洲到西亞,然後到中亞,再到華夏,一般都是走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洲、非洲和歐洲的世界著名的交通要道,帶來的可不止有西瓜,蠶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農作物,都是通過這條通道進入華夏的。

    至於說上述那些時間啊,路線啊,朝代啊,其實還是有一句的。

    首先說時間,我國唐以前沒有西瓜種植、食用的跡象,這個應該是很準確的。

    上世紀60年代以來,河姆渡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眾多西漢墓等考古報道稱發現有西瓜種子。經學者認真複驗和鑒定,這些所謂西瓜子多是冬瓜子,無一可以確認屬於西瓜。我國先秦時代,是沒有瓜的品種意識的,多隻籠統稱之。秦漢以來始有品種之分,《齊民要術》所輯《廣雅》《廣誌》就有龍肝、虎掌、羊骹、兔頭、狸頭、縑瓜、蜜筒、瓜州大瓜、青登等20多種。其中既沒有近似“西瓜”的名稱,相關記載也未見有明確可辨的西瓜性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