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百零三章 我還年輕(1/2)

作者:微風小說網字數:6680更新時間:2019-11-02 21:16:48

    小半仙心想,佛教對人生的看法說起來並不複雜:

    第一、人生是因緣合成的;

    第二、人生是容易墮落的;

    第三、人生是無常的;

    第四、人生是苦的;

    第五、人生是煩惱的;

    第六、人生是有限的。

    小半仙認為修習禪法的人,固然是回到真實本來的麵目,要從自性開始,可是外在的對應上,卻必須知道連花草樹木都是不可輕慢、不可任意摧折的,

    如果修行佛法之人在麵對外在的事物的時候不能有敬重包容的心,不能把它放進自我心量的一部分,那小半仙覺得他就會難以理解“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的真諦了。

    釋迦牟尼當初在深夜裏離開了自己那輝煌的皇宮,走向冷寂的雪山和森林,是希望能解開這一團悲情的迷霧,從而“離苦得樂“,得到究竟的解脫。

    那麽純善的念是哪裏來的呢?純善的意念是來自心和智慧與慈悲之開啟。

    小半仙認為,佛的弟子應該發願為所有的眾生工作,把自己的福德用來與眾生的苦難相交換,甚至在呼氣時,觀想把自己擁有的善根福德隨風飄送給眾生,

    而佛教觀想之法大多是在吸氣時,觀想一切眾生的眾苦都流入自身,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進入純善的境地。

    那麽生命的真實裏固已解脫了束縛,問答之間又何必有什麽絲線呢?

    小半仙認為在自性的清淨自由裏,萬事萬物都是三寶、是佛法大意、是禪、是道、是西來意。

    這其中來說並沒有分別,因為有分別就有執著、就有相、就會生心、也就偏離了自由。

    不過對於清淨和尚這個異類估計是走的是無牽無掛、無拘無束、無礙無縛的路子吧!

    在小半仙看來那是自由不在境上,而在心中,自性清淨的人不為境轉,是為自由。

    證悟空性者,知悉無常遷化,就不會被外物所役、所捆綁了。

    而佛教禪宗所追求的也是“自由人”的世界,所循的是內麵的方法,就是靠宗教的精進來達到心性的自由,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心,與究竟的立命。

    但是,禪的自由與凡人的自由還是有差別,凡人的自由是一種因外的對待而來,禪師的自由卻是絕對的,自我的,沒有對象的。

    佛教的經典與禪師的體悟,時常把心的狀態稱為心水,或明鏡,這有甚深微妙之意。

    但包容的心與從容的生活庶幾近之,包容的心不是柔軟如心水、從容的生活清明如鏡。

    在小半仙看來,這生命間的聯係,無人能比修行者理解得更透徹,強大亦脆弱,動物、植物,高等、低等。

    凡是生命,皆相依相存,許盡一生秉承慈悲救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修行者或許真的就參破了萬物一統的禪機。

    缺少對自己的慈悲,很難真正對他人慈悲。

    不往內觀照,無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懷溫柔,修行也便隻剩下受苦。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這不是說翠竹黃花都有佛性,而是說要打破十方三世的一切差別秘隔閡,不迷執於有情或無情,才能見到佛性。

    及見對方神色自如,若無其事,連施攝魂邪法,毫無感覺,不知敵人身在佛家慧光暗中籠罩之下,萬邪不侵。

    佛家要人忘我忘我,世人真能做到忘我,還需勞煩佛爺如此舍身相勸?

    可見我佛慈悲亦存苦心一片,是個有心之佛,並非無心。

    對於修行者而言,“覺“不是一個終結,也是相對的開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