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12章 後發者(2/2)

作者:幸福飽和字數:9762更新時間:2019-11-03 17:45:39

    在科技館工作的宋婉慧說:

    “空間跳躍技術,就是應用弦理論,通過製造人工蟲洞,溝通相隔遙遠的兩處地點。”

    徐凱道:

    “沒錯,

    問題是,這些理論咱上個世紀就有人提出,但卻沒有實現的手段,

    所以就要想辦法知道人家是怎麽做到的。”

    徐凱說的想辦法知道人家怎麽做,其實就是學習、借鑒,或者說先要山寨,

    然後再尋求超越。

    至於山寨不好聽、不好看,為何不自己研發?

    畢竟人家最初發明這東西的人也是自己努力搞出來的,

    這,其實又是一種意氣用事。

    本質在於,科學技術的學習曲線是指數型上漲,它是個加速運動,

    就像之前說過的超越者與普通人的學習曲線一樣,二者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即便後麵那個也在努力追趕,最後也會被越落越遠……

    如此一來,先發與後發者之間就出現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

    所以,後發者要想真的追上先發者,就必須要仔細研究先發者的科技樹是怎麽爬的,用來使自己的學習曲線比先發者更為陡峭,

    這樣未來才會與先發者的曲線有交點,

    有了交點就是追上,持平,

    而交叉過後,就是超越。

    所以說,學習才是正確的做法,絕不是為了賭氣,堅決不看先發者已經走過的路、嚐試過的技術路徑,非要自己摸索出來。

    這就像兩百年前西方聯盟發展出了微積分這門學科,而你是東方聯盟的,不屑於學西方聯盟發明的數學工具,非要自己培養數學家,再從頭再花上百年時間自己創造出這門學科才能算是自己的一樣奇葩。

    其實當今世界,乃至整個宇宙,每個人出生後學習的東西都是別人發明的,都不是自己的,

    自己通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學習,就是在快速重新爬一遍前人幾百上千年走完的學習曲線、爬完的科技樹,

    完全沒有必要糾結於為何要學別人的東西,不自己發明創造出來。

    這就像一個人生下來咿呀學語,學的就是別人早先發明的語言,

    你要是非說倉頡造的字我不學,非要花上幾十年自己弄出一套文字,再發明一套語言體係,

    等到學會說話,人都特麽要退休了,有意思嗎?

    這跟人家三四歲就學會說話,開始利用語言去學習更多的東西能比嗎?

    而且你自己弄出一套語言,怎麽跟現有的語言體係溝通?怎麽融入到現實中去?

    龍身上的鹿角和魚鱗等等都是其他動物身上的,

    你要非說魚身上的東西不夠高貴,把魚鱗刮掉,最後什麽都不要,退化到光禿禿的一條蟲狀態,

    這就是傳說中的傻叉,

    真正牛皮的是,自己本來是條蟲,好的東西全都努力學習、吸收,融入己身,

    硬生生從一條蟲發展成一條龍!

    魚鱗到了龍身上,經過不斷發展演化,變得更好,也就成了飛上天的龍鱗!

    到時候不求上進,還在水中遊的小魚們隻能嘴上酸一句:

    “你別看神龍那麽風光,他身上的鱗片都是從咱這兒學的,咱才是龍的祖宗!”

    作者的話:

    “感謝‘秘秘人’和‘方向迷’同學的推薦票支持,謝謝!”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