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節\t醉折花枝當酒籌——酒歌酒令與勸酒(1/5)

作者:張曦字數:32438更新時間:2023-10-03 22:50:39

    1.酒歌

    布依族人民在社交中很講究禮儀,其特點是誠懇相待,注重精神文明。佳節與喜慶,親友們互相走訪,主人必先捧酒招待賓客,客人也尊敬主人,顯得彬彬有禮。吃飯時還要用酒歌來表達賓主之間的相互詢問與祝福。主人在歌中對賓客的來臨表示熱烈歡迎;客人也以歌相答,對主人的熱情款待表示衷心感謝。歌詞內容包含著團結互助,友好往來的精神,還帶有一種農家淳厚、簡樸、恬適的古風。較常唱的歌如《酒歌》、《吃酒歌》、《敬酒歌》、《謝酒歌》、《問酒歌》、《祝賀》、《要筷子歌》、《敬老人歌》、《客人來要請坐》、《讚歌》、《問姓歌》等。

    例如在宴席迎客時,主人首先唱《酒禮歌》:“貴客到我家,如鳳落荒坡,如龍遊淺水,實在簡慢多。”客人對主人家的熱情款待表示感謝,便用歌聲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唱道:“喝酒唱酒歌,你唱我來和,祝願老年人,壽比南山坡。祝福後生夥,下地勤做活。祝福姑娘家,織布勤丟梭。祝福主人家,年年豐收樂。”宴罷,客人還要唱歌,感謝主人全家用勞動獲得的果實殷勤招待親朋。客人告辭時,主人也唱起送客歌,再次為招待不周表示歉意,並祝客人一路平安,心情愉快,希望下次來。

    由於布依族是一個喜飲酒、喜唱歌的民族,因此產生了勸酒歌、定親歌、送親歌、接親歌、起房歌、老人歌等酒歌,這些酒歌,樸實大方,講禮好客,以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生動而有力地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他們特有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以及他們勤勞儉樸的高尚品德和美好的心靈。

    伴酒歌敬酒,明確地唱出敬酒為加深情誼,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酒禮酒俗的一大特色。如:“這杯酒來清又清,美酒首先敬客人。世間貧富本是有,不講貧富講交情”(苗族);“舉起杯來好朋友,喝幹這杯白米酒,別客氣呀別拘束,幹杯情誼多交流”(布依族):

    “你左我右手,各端一杯酒,我倆手拉手,喝下這杯酒,今後日長久,永記此時候,情意勝濃酒”(侗族)。水族宴賓敬酒時唱:“酒不醇怪釀酒藥,酒不香不敢多斟,敬一杯謹表心意,親友啊請你暢飲,若不會也應接杯,不負我對你尊敬。”客舉杯應對,度答酒歌:“主人家待客殷勤,酒席上意重情深,你雙手把酒勸敬,喝杯酒,祝你風雲”。或推讓地唱:“端起這杯香米酒,我的心裏好害羞,非怕醉後紅我臉,如何把情來領受?”經主人再唱勸,客便唱酒歌謝飲:“這是主家糧食蒸的酒,叫人聞到就心甜,叫人喝了就心醉。”飲後,用酒歌誇讚主人:“這杯酒來黃又黃,主人修得好幢房,金色柱頭銀色梁。”“米酒釀滿缸,九排七間房。”“酒杯斟酒酒杯青,笑在眉頭喜在心,茅棚換成磚瓦屋,沙發靠椅樣樣新。酒杯斟酒酒杯杯黃,電燈下麵縫衣裳,節日佩戴銀裝飾,平時穿的花的涼。”(苗族)主人得讚而舉杯回敬:“盡講禮忘了喝酒,再飲酒請莫推讓,酒醉了有茶漱口,酒菜差請你原諒,喝了酒情深意長。”一些民族村寨有文化的姑娘也以主人身份伴歌敬酒:“大叔高齡見識廣,敬你一杯表心腸;酒敬青年得對象,酒敬老人壽命長。”客人飲時答唱:“虛度光陰幾十年,從不出村見識淺,多謝姑娘敬我酒,祝你滿意結良緣。”賓主碰杯而幹。酒禮也有由親友唱酒歌代主敬客,這時,賓客在飲前唱問緣:“主家酒花亮錚錚,請讓我來問一聲,你是長輩是同庚?你為誰來把酒斟。”主人代表唱述後,客唱謝酒歌:“一杯酒固是情份,半杯酒也是看承,接過酒來領了情,多謝老表和主人。”唱罷會意盡飲。

    用精致酒器盛酒宴賓和客讚主人酒器以謝盛情,是飲酒禮俗中的重要內容。播州安撫使楊文以宋王朝賞賜的“鳳樽”、“金盞”飲宴為榮。民族村寨殷實之家酒宴多使用美觀的酒具,賓客完好飲時讚唱:“馬頭酒壺亮鋥鋥,桂花米酒香噴噴”,或“酒壺像蝴蝶,順著酒杯遊”。“牛角盛酒敬客忙,牛角斟酒九兩半,請君喝幹別推讓。”在這種熱烈隆重的盛宴場合受敬牛角酒的客人,不會立即接酒來飲,而是以謙遜的酒歌相答:“一隻牛角一尺長,斟滿美酒噴噴香,姑娘情義千鈞重,我是螞蟻怎敢當?”再敬而飲。寓酒禮於敬獻、謙讓與讚譽之中,佳釀、美器、酒歌、盛情相互揉合,“酒歌多醉了山坡,賓主情深溢出酒窩。”賓主飲醉之後,客人示意將返,主人用再勸酒方式以表留客之意:“好酒九十九,才喝了九壺,還有九十壺,客人請別走。”客臨行,主以歌相別並敬最後一杯送客酒:“這杯酒來黃又黃,來得忙來去得忙,再敬貴客一杯酒,路上口渴得潤腸。”或贈一瓶禮酒並唱:“請你收下這瓶酒,把酒放到今秋後,五穀豐登禾滿倉,那是歡慶的時候,待到再次奉舉杯時,節令佳期再飲酒。”

    2.酒令

    酒令是筵宴上助興取樂的飲酒遊戲,最早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飲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別風行,他們還常常賦詩撰文予以讚頌。白居易詩曰:“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後漢賈逵並撰寫《酒令》一書。清代俞效培輯成《酒令叢鈔》四卷。

    酒令分雅令和通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為令官,或出詩句,或出對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續令,所續必在內容與形式上相符,不然則被罰飲酒。行雅令時,必須引經據典,分韻聯吟,當席構思,即席應對,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華,又要敏捷和機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飲者才思的項目。例如,唐朝使節出使高麗,宴飲中,高麗一人行酒令即應對曰:“許由與晃錯爭一瓢,由曰:‘油葫蘆’,錯曰:‘錯葫蘆’”。名對名,物對物,唐使臣應對得體,同時也可以看出高麗人熟識中國文化。《紅樓夢》第四十回寫到鴛鴦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寫的是清代上層社會喝酒行雅令的風貌。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擲骰、抽簽、劃拳、猜數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熱鬧的氣氛,因此較流行。但通令擄拳奮臂,叫號喧爭,有失風度,顯得粗俗、單調、嘈雜。

    飲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興,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賦詩填詞、猜迷行拳之舉,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機智,有文彩和才華。因此,飲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傳統的表現,又是他們飲酒藝術與聰明才智的結晶。

    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酒令由來己久,開始時可能是為了維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設立“監”。漢代有了“觴政”,就是在酒宴上執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的稱為"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負者飲酒。古人還有一種被稱為投壺的飲酒習俗,源於西周時期的射禮。酒宴上設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投去,以投入壺內多者為勝,負者受罰飲酒。《紅樓夢》第四十回中鴛鴦吃了一鍾酒,笑著說:“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唯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總的說來,酒令是用來罰酒。但實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何況酒席上有時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認識是很常見的,行令就象催化劑,頓使酒席上的氣氛就活躍起來。

    行酒令的方式可謂是五花八門。文人雅士與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對詩或對對聯、猜字或猜謎等,一般百姓則用一些既簡單,又不需作任何準備的行令方式。

    最常見,也最簡單的是“同數”,現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幹個手指的手姿代表某個數,兩人出手後,相加後必等於某數,出手的同時,每人報一個數字,如果甲所說的數正好與加數之和相同,則算贏家,輸者就得喝酒。如果兩人說的數相同,則不計勝負,重新再來一次。

    擊鼓傳花:這是一種既熱鬧,又緊張的罰酒方式。在酒宴上賓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擊鼓,擊鼓的地方與傳花的地方是分開的,以示公正。開始擊鼓時,花束就開始依次傳遞,鼓聲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則該人就得罰酒。因此花束的傳遞很快,每個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擊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時緊,有時慢,造成一種捉摸不定的氣氛,更加劇了場上的緊張程度,一旦鼓聲停止,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時大家一哄而笑,緊張的氣氛一消而散。接花者隻好飲酒。如果花束正好在兩人手中,則兩人可通過猜拳或其它方式決定負者。擊鼓傳花是一種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於女客。如《紅樓夢》中就曾生動描述這一場景。

    《紅樓夢》第二十八回“蔣玉菡情贈茜香羅薛寶釵羞籠紅麝串”中有生動描述。

    寶玉笑道:

    "聽我說來:如此濫飲,易醉而無味。我先喝一大海,發一新令,有不遵者,連罰十大海,逐出席外與人斟酒。"馮紫英蔣玉菡等都道:"有理,有理。"寶玉拿起海來一氣飲幹,說道:"如今要說悲,愁,喜,樂四字,卻要說出女兒來,還要注明這四字原故。說完了,飲門杯。酒麵要唱一個新鮮時樣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風一樣東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