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6、林徽因的一生:紅塵來啊來,去啊去(2/5)

作者:小小蘇字數:15790更新時間:2023-10-08 17:35:38

    除了與徐誌摩、金嶽霖之間的感情爭議外,林徽因組建的“周六文化沙龍”也一直是她身上被爭議的地方,更有名人著文讓這個“周六文化沙龍”成為了大名遠播的“太太的客廳 ”。

    關於所謂的“太太的客廳 ”的爭議,其實也並不複雜,歸根到底還是那個封建思想殘留年代對女性的偏見導致,所謂的爭議不過是某些自認為清高的“衛道者”對男女關係的無端臆想罷了,而通常這些人又從來沒進過北總布胡同3號院,也完全不了解“周六文化沙龍”,更不了解林徽因的為人。而了解林徽因為人的人對於“周六文化沙龍”中那個被眾星拱月般追捧的“梁家太太”則是非常推崇的,一種完全出於文化層麵而絲毫無關男女之情的推崇。蕭乾評價林徽因“她的健談不是婦人的那種閑言碎語,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這種純學術的批評,也從來沒有人記仇”,李健吾更是評論“林徽因的聰明和高傲隔絕了她和一般人的距離……口快,性子直,好強,幾乎婦女全把她當做仇敵。”

    林徽因的文學作品與她的性格有很大的出入,她的性格是直爽、有棱角的,但她大部分的文學作品卻是婉約、唯美的。她在1920年代初就對文學產生了極大興趣,並在徐誌摩的帶領下結識了一批活躍在新文化運動中的知識分子。在美國留學時,林徽因也經常與胡適、聞一多等人有文學上的交流。1931年,林徽因發表了她的第一篇文學作品,現代詩歌《誰愛這不息的變幻》,然後正式開啟了她的文學創作生涯,從1931年到1937年是林徽因的文學創作高峰,她一生絕大部分的文學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完成的。而在這一時期,林徽因不但親自參與文學創作,還擔任了多家進步文學報刊雜誌的文學編輯,發現提攜了很多進步文學青年。可以說文學一直是林徽因在建築專業之外的最大興趣。盧溝橋事變後林徽因的文學創作便急劇減少,其後再也沒有重現自己的文學創作高峰。雖然林徽因的文學創作時間較短,但她在文學上的造詣很深,她的文學作品雖然算不上特別多,但題材廣泛,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劇本、譯本等,就連她的建築專業學術論文也具有一定的文學可讀性。代表作有:詩歌作品《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小說作品《九十九度中》等。

    林徽因的文學起點是現代詩歌,並且由於少年時長期接受西式教育,並且有旅學歐洲及留學美國的經曆,因此西方文學的創作手法、創作意識對林徽因的文學創作影響很大。作為新月詩派後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林徽因的詩歌作品具有鮮明的西方浪漫主義、現代主義、頹廢主義特征。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新文化運動後,中國文學尤其是現代詩歌、白話文小說這兩種題材,在探索的道路上對西方文學理論、創作手法呈現一種自覺吸收並積極融合的創作方向。因此,在這一時期中國文壇的主力活躍人物多以有留洋西學背景的知識分子組成,比如,胡適、聞一多、梁實秋、徐誌摩等,當然也包括林徽因也是如此。

    林徽因的詩作抒情得當,絲毫沒有現代詩歌情感泛濫的通病。在強調個性化的主觀情感表達的同時,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象風景皆是林徽因筆下的常客,這便令讀者倍感親切。林徽因曾這樣解釋過她對詩歌的理解:“在詩裏,情感必依附於意象上,求較具體的表現;意象則必須明晰地或沉著地、恰適地烘托情感、表征含義。”除了以上創作特點,林徽因的詩歌由於受到西方詩歌影響較大,因此又具有唯美主義形式和頹廢悲觀傾向相結合的特點。仔細閱讀林徽因的詩歌作品就會發現,大部分作品在唯美的語言下所表達的內涵卻偏向頹廢悲觀、孤獨意識的精神抒發。這與西方詩歌文學中所強調的“酒神精神”、“哥特文學”具有一脈相承的創作意識。雖然林徽因大部分的詩歌作品帶有西方詩歌創作特征,但悲觀的精神抒發並非一以貫之,如《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首詩語言唯美、韻律自然,情感表達更加傾向樂觀向上的精神。也就是說,林徽因的詩歌創作既有學習西方文學的一麵同時也有自我創新的一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