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7、後記:品評林徽因的經典詩作(2/5)

作者:小小蘇字數:14866更新時間:2023-10-08 17:35:39

    在黃昏,夜半,躡著腳走,

    全是空虛,再莫有溫柔。

    忘掉曾有這世界。有你。

    哀悼誰又曾有過愛戀。

    落花似的落盡,忘了去

    這些個淚點裏的情緒。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

    痕跡,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經在這世界裏活過。

    品評:

    創作本詩時,林徽因恰好與曾苦苦追求自己的徐誌摩在北京香山見麵。整首詩作語言質樸,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情感卻有些複雜,例如詩作中直接使用了“沒有些牽連”、“再莫有溫柔”、“忘掉了我”等拒絕之詞,這些詞語難道希望徐誌摩忘記自己?還是對徐誌摩表達一種美好的祝願?不論是哪一種,林徽因的內心似乎都是痛苦的,畢竟在她的一些詩作中,還是回憶過與徐誌摩的一些過往。整首詩作,林徽因以落葉自喻,將矛盾的情感進行逐步消除,似乎在做一種雖不想放棄,卻又不得不放棄的痛苦掙紮。繼而,又用一種抒情筆調,表達了林徽因的內心情感,這種獨白式的情感表達,含蓄憂愁,充滿著矛盾,卻是與“你”在做最後的分別。最後,以委婉的方式表達出對“你”的拒絕。詩作,意境並不宏大,似乎隻是表達對徐誌摩的拒絕,就好像一個學生時代的女孩子,拒絕了一個男孩子的表白。但詩作中抒發的情感,卻是複雜矛盾,字裏行間都在表達一種忘卻與拒絕,可對於往昔的美好記憶,林徽因始終是無法完全忘卻的,對於徐誌摩,她始終也有緬懷。因此,讀到此詩,要結合林徽因其他的詩作來品讀。讀罷此詩,或許我們會想到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似乎也都會遇到這樣的一個人,曾經給予我們感動,讓我們相信人生的美好,這樣的人,我們又怎能忘卻呢?

    四、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托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麵飄,

    細弱的桅杆常在風濤裏搖。

    到如今太陽隻在我背後徘徊,

    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

    到如今我還記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

    到如今我還想念你岸上的耕種:

    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的生動。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頂層,

    蜜一般釀出那記憶的滋潤。

    那一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

    望著你花園裏射一個滿弦。

    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靜候著你的讚賞。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品評:

    本詩是林徽因為數不多的詩作中的一首優秀作品,然而這樣優秀的詩歌作品,卻似乎並沒有得到後世研究者廣泛關注與研究。詩作情感真摯,語言唯美,是林徽因在別墅養病時創作,整首詩是林徽因對她與徐誌摩之間真實的追憶與回溯,詩作抒發的情感,頗為複雜。林徽因與徐誌摩相識於年少爛漫的歲月,那時林長民正帶著女兒林徽因到歐洲遊曆。徐誌摩正在歐洲學習,聽聞林長民為人談吐非凡,便前去拜訪。倆人相見恨晚,兩人一起談天說地,談外國詩人的浪漫主義詩歌,建立了深厚情誼,分別之後,多以書信來往。從題目中的“那一晚”,這個時間的信息,可以看出詩作主要是回憶某人某事。林徽因整首詩借助意象“船”與“河”,營造了一個使具有朦朧美感的意境,而這樣的意境也仿佛再現了彼時的倫敦。詩作第一節中,描寫了繁星點點的夜晚,兩人彼此交談,卻各自懷有心事。“重愁”二字則直抒胸臆,點出林徽因內心的愁緒之深。這樣的描寫,也為下麵詩作情感的抒發,做了鋪墊。第二節中,主要描寫了對那一晚的進一步回憶以及對內心充滿矛盾的情感。這一節中,林徽因再次提到了她的船,可這隻船沒有航行在風平浪靜之中,而是在一種十分無助和危險的波濤之中,這樣的情境,似乎暗喻林徽因並未真正走出情感的困惑,始終在情感的海洋中徘徊,且充滿了矛盾衝突。“陰影”二字,則是表達林徽因的世界充滿了黑暗,但這並非是突出她個人處境危險,而是為了進一步寫出林徽因在情感上的痛苦。下麵提到的眼淚、白茫茫的江邊,可以讀到林徽因的痛苦極深,而這個“你”的付出與給予,恰恰是林徽因痛苦的原因之一,因為她難以忘卻。“紅花兒黃花兒”則是象征對方對自己的付出與幫助,這些恩情,令她始終無法忘卻。第三節中,“那一天”應為林徽因回憶起“那一晚”的一天,林徽因回憶起與對方的往事,難以克製的情感傾瀉而出,所以她要帶上弓箭,這一切是林徽因情感達到巔峰時內心的熾熱情感,噴湧而出,猶如火山爆發一般,表達對對方的真摯思念。最後,從末尾句“當年”二字,可以看出林徽因是描寫的是自己的美好回憶。整首詩作,內容上極具畫麵感,體現了林徽因豐富的想象力,情感上複雜多變,由婉約含蓄,轉為真摯熱烈,可見林徽因創作中的真誠理念。整首詩作富有音樂美,反映出當時新詩的特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