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七章 袁立(1/2)

作者:有點混蛋字數:4940更新時間:2020-01-01 08:23:51

    “張叔,你這訓練成果斐然,他們看起來很像回事了嘛!”

    卸下披風,李延慶一走進院中,就滿口稱讚著。

    這一批烏衣衛的訓練成效令李延慶十分滿意,這三十名烏衣衛才剛剛接受了不到半個月的訓練。

    “嘿嘿,都是三郎給的訓練法子好,特別是三郎之前說的那個,蹴鞠的新玩法,特別有效果。”張正靦腆地笑了笑,走在前方帶路。

    烏衣台總部的所在地,原是李家在開封城外的一處三進別院。

    這處別院位於一座小山包的山腳下,其內部裝潢並不奢華,最大的優點就是地處偏僻,周圍少有人煙。

    據李重進介紹,這處別院還是四年前他隨郭威進京時,郭威從前朝罪臣那沒收來,賞賜給他的,幾乎沒有使用過,隻是每年年終時會派人去維護一番。

    行走在綠漆斑駁的鬆木長廊上,李延慶泰然自若地說道:“有效就好,說起來這蹴鞠的新玩法,還是我觀東漢李尤所書的《鞠城銘》一文得來的。”

    與李延慶並肩而行的張謙和來了興致,連忙問道:“這蹴鞠的新玩法,和時下的蹴鞠玩法有何區別?”

    張謙和在宋州州學中就讀時,也曾迷戀過一陣子蹴鞠,蹴鞠很有一手,還擔任過小半年的蹴鞠隊隊長。

    “這區別就大了。”李延慶微笑著解釋道:“這蹴鞠的新玩法,不同於時下以觀賞為目的,而以訓練優秀的武士為目的。

    目前烏衣台中的蹴鞠玩法,兩隊各六人,場地為矩形,兩端各有一個球門,雙方除了不能用手之外,無論用何等法子,隻需將球灌入對方的球門就算勝利。”

    所謂蹴鞠,便是中國古代與足球類似的體育運動,李延慶在烏衣台中推廣的蹴鞠新玩法,稍稍有別於現代足球。

    場地約為現代標準足球場的四分之一大小,每隊的隊員為六人,正好就是烏衣台辦事處的最低人數要求,球門也小了不少。

    蹴鞠起源於漢代,原名蹋鞠,本是軍中訓練士兵的一項對抗性體育運動。

    東漢劉向的《別錄》曾記載:“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

    這一運動發展到唐末五代,逐漸褪去了軍事用途,成為了一項觀賞性的平民運動。

    此時流行的蹴鞠運動,有些類似於現代排球,隻不過場地的中央不是一張網,而是一根頂著球洞的三丈高球杆。

    球員分為兩隊,每隊十二到十六人,雙方都站在各自規定的半邊場地中,目的是互相配合將球踢進球洞之中,毫無身體對抗。

    李延慶不屑於在烏衣台中,推廣時下流行的蹴鞠方式,而是參照了漢代的《鞠城銘》,再結合現代的足球規則,創造出了一套最適合烏衣台的蹴鞠玩法出來。

    張謙和聞言驚詫萬分:“可這不就全然違背了蹴鞠的本意嗎?蹴鞠講究的,不就是一個強身健體,引人循禮嗎?如何能鼓勵野蠻的身形對抗呢?”

    “這你就不懂了。”李延慶搖了搖頭:“在軍中如何能推廣軟綿綿的蹴鞠呢?要的就是身形對抗!”

    這令熟知傳統蹴鞠的張謙和難以接受,他腳步放緩,眉頭緊皺:“這實在是虎狼之言,恕在下不敢苟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