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七零章 紅線計劃進展(3/4)

作者:睡不行字數:10858更新時間:2020-01-13 03:27:50

    

    在第三階段的末期,紅線計劃進行了一次相對較大的調整,將防禦帶東北角的折線進行了全部的替換。

    

    原來紅線北部靠東一側是依托蘇丹境內的鐵路,一直抵達東側的白尼羅河,這裏進行了一次重大的修整——從恩賈梅納,也就是乍得共和國首都,原北側紅線防禦帶上的重要據點城市進行路線調整,直接沿著裏河的河流南下,穿過中非的城市班巴姆,連接到姆博穆河後,直接到達白尼羅的另一條支流,從而達到紅線的東側防禦帶。

    

    這樣,將節省接近兩千多公裏的紅線防禦距離,以及省去了麵積達到500多萬平方公裏的防禦土地,其中包括蘇丹南部的廣袤沙漠地帶。

    

    不僅如此,因為調整之前紅線防禦依附的是鐵路,這樣修改之後,紅線將距離縮短的同時,再次將長達1500多公裏的鐵路換成了河流——這樣做的意義非常巨大,畢竟鐵路是需要大量軍隊駐守的,而河流,隻需要相對較少的軍隊防禦在河岸,配合遠程武器裝備,就足夠進行防守。

    

    距離縮短的意義,同樣意味著有限的軍隊得到了不少的解放,他們被調離原來的漫長鐵路防禦帶,轉入裏河與姆博穆河河堤,調整之後,這一段的防禦線每公裏居然能有接近一個團的部隊,人力資源寬鬆了許多。

    

    對於整個鋼國盆地的難民,此時的疏散工作雖然仍在繼續,但是人數已經在明顯的減少…比如原來的一個海港安全點,一能夠運走十幾船的難民到紅線,到現在已經縮水到一隻有一船,甚至有時候還運不滿,需要等第二的一部分難民一起…

    

    這明,鋼國盆地內大部分難民已經被轉移到了紅線的各個防禦帶上,而此時的整個鋼國盆地內,也就是黑霧災區,活著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難民的轉移居然為紅線計劃的實施衍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到紅線外側,那些地方馬上就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居民聚集區。

    

    這些定居在紅線的難民被稱為“紅民”,意思是這些人原本是鋼國盆地內,這一塊整個非洲大陸最為繁榮的地區的居民,因為紅線計劃搬遷到防禦帶,成為新的居民。

    

    紅民的定居在紅線附近,為紅線計劃的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他們在當地駐軍的協調下,開始為紅線防禦帶修建足以抵禦異物的高牆,當然,他們並不缺現代化的工程機械,因為整個藍球都在為他們提供。

    

    工作將換取到糧食,在災難來臨的現在,那些粗糙的玉米餅足以讓這些紅民動員起來,同時,他們以此而居,已經開始在紅線區域外圍種植各種各樣的農作物…

    

    現在紅線防禦的軍事力量非常不足,武器裝備卻因為全藍球的支持而顯得有些過剩,所以,紅民成為了紅線計劃征收民兵的主要來源。

    

    越來越多的紅民選擇成為民兵,直接受命於藍球聯合政府,他們被配發槍支,進行訓練,協助紅線防禦軍抵抗未來的異物進攻。

    

    這為整個紅線計劃提供了相比軍隊更多的勞動力和民兵,喬飛當時聽到秦蘭出統計數字時幾乎不敢相信…直到最後,他才用“以人為本才是王道”為借口,服了自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