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585 大非遺恨,四鎮必守(2/3)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6114更新時間:2020-09-04 22:33:44

    四鎮收複後,糧用多由河源支出,到如今,河源軍倉物空虛,用度瘠薄。若是再不得關內補助,維持都恐艱難。將士貧饑,恐難烈戰。”

    聽到就連夫蒙令卿都開口表示對安西駐軍的不滿,所言河源軍儲備情況又如此不容樂觀,李潼也忍不住微有動容。隴右軍民都因安西駐軍而深受困擾,他心知這一點必須要慎重對待與回應,否則人心恐不足用。

    “鹹亨以來,四鎮頻受滋擾。吐蕃凶殘之國,幾次出兵西突厥十姓故地,欲斷我大唐張掖。舊年聖皇執國,以養息當先,暫拔四鎮,結果卻令賊勢更加猖獗。諸胡懦弱,不能製蕃。所以朝廷再複四鎮,勤修甲兵,以阻斷吐蕃窮惡之勢。此事務在切疾,不容置疑!”

    麵對群眾訴苦,李潼首先肯定了安西駐軍的戰略重要性,最起碼在他這裏,是絕對支持這一安排。

    從秦漢以來,中原王朝的主要邊患便來自北方,無論此前的匈奴還是隋唐之際的突厥。大漠上的胡族進退從容,幾乎掌握著所有的主動權。

    而想要製約他們的機動性、壓縮他們的活動空間,就必須要在別的方麵尋找出路。所以從漢武帝時期開始,便積極主動的與西域進行溝通聯絡,所謂張國臂掖、以通西域。

    如果不能在西域維持足夠的影響力,那麽再麵對大漠來犯之敵的時候,中原王朝無論是攻是守,能夠進行的選擇都不多。

    而相對於秦漢,大唐還多了一個高原上的敵人吐蕃,所以對西域的控製力需求就更高。一旦讓吐蕃與突厥通過西域取得聯係,那麽大唐所有的戰略主動權都一概喪失,隻能被動挨打。

    雖然武則當國以來,在對外的軍事方麵委實一言難盡。但是在安西四鎮的問題上,李潼覺得需要給他奶奶一句公道話。

    大唐在貞觀年間攻滅高昌國,首設安西都護府,在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地修築城堡、建設軍鎮,用以維持對西域諸國的控製與影響,這便是安西四鎮的由來。當時四鎮所麵對的主要敵人,還是西突厥。

    高宗顯慶年間,唐軍攻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西突厥正式滅亡,而大唐也通過安西四鎮確立了在西域的唯一霸權。

    西域局麵得到控製、東西突厥俱已滅亡,高宗才得以集中全力,發動針對高句麗的戰爭。而在這時候,吐蕃大相祿東讚經過長達十數年的準備,率軍走下高原,開始向大唐屬國吐穀渾發起了進攻。

    當時大唐全部兵力都投入對高句麗的作戰中,根本無暇西顧,畢竟高句麗這個政權乃是隋唐兩代君王的怨念。不滅高句麗,則不可稱金甌完整。

    經過長達三年的作戰,隨著吐穀渾內亂、權臣背叛投靠吐蕃,吐穀渾被祿東讚所攻滅。之後祿東讚更親自坐鎮吐穀渾故地,消化這一勝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