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616 蕃國懷奸,仁願入隴(3/3)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6310更新時間:2020-09-22 17:17:10

    赤嶺一線的唐軍與吐蕃軍隊,雖然可以是兩國最精銳的部伍,但也都麵對一個相同的困境,那就是後方不穩,無法跨越赤嶺進行長期的經營,以時間累積戰略優勢。

    但隨著雍王登隴,統合各方的力量,河源軍在這方麵的困境已經有所緩解。有著豐富的後勤儲備,黑齒常之自可以不爭一時之功,製定一個在海東長線發展的戰略。

    可是反觀吐蕃方麵,放棄赤嶺防線,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其實都是一種勢弱的表現。就算欽陵打算複製此前兩場大勝,但其計策能否成功,是建立在唐軍會不會長驅直入的基礎上,這本身就是一種戰術上的被動。

    在單兵素質方麵,吐蕃軍隊就算精勇凶狠,但也並沒有強大到不可戰勝,甚至於還要隱隱弱於唐軍。

    這也不是關起門來妄自尊大,吐蕃與大唐長達兩百年的戰爭史,大大戰鬥無數,可以隻要沒有高原氣候的戰鬥環境壓製,吐蕃一直都是敗多勝少。

    當然,獨特的高原氣候也是吐蕃軍隊的優勢之一,不成貶低其戰鬥力的理由。但哪怕是在高原作戰,當大唐戰略調控得當、沒有顧此失彼的情況下,與吐蕃作戰也並不虛弱。

    寶年間哥舒翰攻克石堡城後,在青海海東築城,當時就已經打得吐蕃不敢靠近青海周邊。如果不是安史之亂爆發,隴右精銳全麵內撤,又怎麽會有隴右完全淪陷的慘劇發生!

    饒是吐蕃已經占據了如此強大的戰略優勢,仍然拿安西鎮守的孤軍無計可施。所以在戰鬥力方麵,真不必對吐蕃過分的妖魔化。

    吃一塹長一智,大非川與承風嶺兩場大戰,各自都有著巨大的戰術缺陷。在青海這樣一個戰場環境,大唐雖然作為進攻方,但卻並不掌握主動權,越深入其境,主動權就喪失的越嚴重。

    特別大非川一役,薛仁貴長驅直入、甚至都打到了烏海這一吐穀渾的西麵邊境,但卻因為後路配合失當,不得不退守大非川。進退之間,唐軍戰鬥力已經嚴重消耗,而這種軍勢的反複,又給了吐蕃大軍圍聚的機會,四十萬大軍圍殺五萬唐軍疲敝之旅。

    所以無論如何,李潼都不會再重複這一錯誤。老子錢糧不缺,就是率軍來青海旅遊的,鬼他麽才傻嗬嗬直往青海內境跑步前進的送人頭。

    如今的吐蕃軍神,正是內憂外患、焦頭爛額,其人未能在第一時間便發起對隴右的攻勢,讓李潼能夠入隴進行一番整合,現在隴右戰線已經能夠勉強支持長期對耗。隻要能夠長期維持在青海周邊的存在感,就能讓欽陵所統吐穀渾部分崩離析的越來越快。

    無論欽陵打得什麽主意,赤嶺全線貫通,對河源軍而言都是一個新的起點。當李潼在湟源大營中與眾將商量下一步行軍計劃的時候,西域方麵的使者也抵達了鄯城,正是李潼心心念念的張仁願。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