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977 三省六部,國朝豐碑(3/4)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9876更新時間:2021-09-16 19:36:19

    人作為一種群居動物,組成大大小小的社會組織,其組織管理以製度體現出來。

    小而言之,製度是權力與勢力的對抗,權力是製度賦予的能力,勢力則是不能進行製度化的能量,比如個體的武力、人脈以及對各種社會資源非常規的占有。

    廣而言之,製度是公心與私欲的博弈,對秩序的守護和利己主義的抗衡與妥協。

    三省六部之所偉大,在於這一套製度有著極為完善的權力分配係統,同時又保證了製衡與博弈的程序空間,組織內部環環相扣,各自發揮又互相鉗製,並不存在某一環節的獨大與霸權。

    從這一點而言,華夏先民在製度的探索中真的是有一種早熟的智慧。

    但製度也有一個問題,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事物,是由人創造出來,約束人的行為且由人所執行的準則。且不同的製度一旦執行起來,便會無可避免的產生製度成本。

    三省六部製度完善且周詳,這是它的優點,同樣也是它的缺點。

    其內部環環相扣的結構想要完全發揮作用,就要確保每一個組成部分都能充分發揮其效能,而彼此間的製衡過於細致,由此產生出來的摩擦與掣肘將會是一個驚人的數量。

    這些製度成本所產生的內耗,有時候甚至遠遠超過製度運行所帶來的收益與回報。

    像後世某一政權製度頗多擁躉信徒,方方麵麵論證其優越性,唯獨不言這套製度所產生的成本消耗是需要全球供血。若沒有足夠的補血能力,自己都要玩崩,更不要說圈養爪牙喉舌。

    所以大唐的三省六部製度雖然完善,但真正的執行時期卻並不長久。

    尤其是在中古時代的背景下,過於完善的製度建設本身就是一種自我限製,並不能適應國力增長與擴張所帶來的新的變量,對於誌向雄大又有足夠執行力的帝王而言,是很難忍受繁瑣的程序過程。

    因此早在貞觀時期開始,作為最高決策層麵的三省便發生了改變。

    到了開元年間,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並不是將簡單的中書、門下兩省合兵,而是中書門下這個機構直接淩駕三省之上,三省職權合歸於一。

    李潼並不是一個坐享其成的太平君王,而是臨危受命的大唐皇帝,他對三省職權的淩越程度就更高,甚至就連政事堂都淪為附庸,不再是朝廷行政最高的決策機構,宰相們少有相坐論道,更多的是拜受製令、加以執行,對於聖人的製約幾乎沒有。

    這樣的政治生態也不是他要刻意營造,而是他本來就是從行台霸府基礎之上組建中樞朝廷。

    在當時風雨飄搖、諸多動蕩的大唐國情之下,再去追求程序上的正當性無疑舍本逐末,托製興霸、一言獨裁才是讓家國快速走出泥沼的最有效方式。

    當然,前提是他能成功帶領大唐中興,如果玩脫了,未來的他也將會是一個宗室藩王弄權用威、禍亂家國的典型。

    李潼雖然是一個霸權皇帝,但並不意味著他不需要製度維持。

    一則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就算他勤政不怠、事必躬親,每天又能處理多少政務?二則他的模式具有一個不可複製的特殊性,大唐政權總需要一個平穩的維持與過度,便需要製度的約束與管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