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980 聖筆製律,宋詩雄發(1/3)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6638更新時間:2021-09-19 17:02:10

    開元四年的下半年,許多大事集中爆發,所幸這些事情基本上都是正麵的,雖然朝野繁忙,大方向則是積極向上的。

    人是容易受環境影響的生物,哪怕身為帝王也不例外。所謂三人成虎,當某一環境因素頻頻被身邊近人加以強調,自然就能影響到人對環境整體的判斷。

    越身在高位者,對環境的感知其實就越片麵。譬如眼下的李潼,青海大戰的勝利讓他的威望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日常身在宸居,其實做不到對整個帝國方方麵麵了如指掌。

    想要保持清晰準確的認知,首先自己的頭腦要保持冷靜,要擁有在諸多歌頌聲中提取有效訊息的能力。其次便是擴大了解訊息的範圍,對各種渠道得獲的信息進行交叉對比的分析。

    身為一個帝王,自然是凡人能夠達到的最高榮耀,但這個位置同樣也是各種欲望與紛爭交織匯聚的一個焦點。所以一個帝王真實的心境,往往都是慎重且孤獨。如果覺得萬事順心、全無憂懼,那麽離出問題也就不遠了。

    樂高腳程極快,往返也隻用了不到半個時辰,再次返回延英殿時,身後跟著兩名侍者,搬抬著一個盛裝文書的半滿箱籠。

    集英館眼下還並不屬於正式的朝廷官署,雖然具有近侍備問的性質,但仍然沒有參與到正式的朝議係統中來。

    這樣一種存在狀態也是有利有弊,壞處顯而易見,那就是不能插手正式的上下奏對與文書往來,譬如李潼要向外界發布什麽命令便不能通過集英館,因為沒有法律效力。而臣下們向上進言,同樣也需要中書門下的轉呈。

    好處則是集英館眾人對聖人的依附度更高,而且沒有固定的朝軌章程約束,所以對谘詢的獲取與傳達要更靈活一些。聖人與集英館諸眾之間針對時勢的交流商討,甚至就連宰相都無從參聞。

    也正是因為這樣一點便利,李潼才沒有急於將集英館納為正式的朝議與供奉機構。

    此前外朝群臣之所以反對將集英館事員履曆記錄在官資中,並不是反對集英館這一存在,而是希望能夠盡快將集英館納入係統中,如此才能明確集英館到底在做什麽。

    眼下集英館除了收錄圖書文籍並培養一些聖人欣賞的少俊人才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訪探朝野逸聞、收錄成籍,納入禁中。說的更直白一點,那就是搜羅時事八卦,然後向聖人打小報告。

    這種作用還不等於禦史的風聞奏事,因為禦史凡所言奏自有流程,哪怕再怎麽荒誕的奏事,都具有著法律效力。

    比如說貞觀年間,長孫皇後去世,百官致哀,許敬宗這家夥好死不死的見到歐陽詢相貌醜陋而大笑起來,結果遭到了禦史的檢舉揭發,直接被貶出京。

    可若這樣的事情是由集英館上奏的話,僅僅隻是皇帝知道了這麽一件事,真想加以懲罰的話,還要著禦史上書彈劾,才能執行懲罰。

    李潼眼下是需要一個靈活有效的消息來源,所以暫時不考慮將集英館製度化。

    不過這樣的存在也不可長久維持,一則他對集英館有著更大的寄望與用途,不能一直當做八卦來源地,二則這種事務對士流而言也的確有傷風評、格調不高,若遲遲不能融入到朝政係統中,漸漸的對真正有抱負的時流便也失去了吸引力,會讓集英館真的流於奸佞幸進者聚居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