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998 六詔克定,吐蕃窮途(1/4)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9986更新時間:2021-10-16 20:38:39

    武則天的無字碑自是名傳後世,且被後人附會以各種豐富的含義。但有關無字碑的認識,卻存在幾個常見的誤區。

    首先,無字碑並不是武則天獨有。

    事實上皇陵樹立碑碣,正是從高宗的乾陵開始的。乾陵屬於高宗的《述聖紀碑》,首創以碑文褒揚總結帝王事跡的先河,在此之前是沒有這種安排的。

    至於說無字碑的留白體現了多少武則天自己的意願,這還真的不好說。曆史上早在武則天去世之前,她便因神龍政變而失去大權,對自己身後事的安排話語權也並不算高。

    就連高宗去世時遺命園陵製度、務以節儉,但武則天仍是將之風光大葬,且立碑頌揚,是要通過抬高宣揚高宗的事跡來提升自己的威望。

    上一代統治者哀榮如何,更多的其實還是體現了後繼者的需求與意願。中宗雖然借著神龍政變複國得位,但在當時遠稱不上大權獨攬,朝廷權柄仍有相當一部分掌握在神龍功臣們手中。

    皇陵碑記本非古來沿襲的禮則,再加上中宗本身也沒有要褒揚歌頌其母的意願與需求,所以這件事在當時便被模糊過去。

    無字碑這樣一個存在,與其說是體現了武則天自己欲說還止的糾結內涵,更多的還是體現了神龍之後時局的複雜與微妙。

    無獨有偶,無字碑不止乾陵獨有,在別的皇陵同樣存在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明十三陵。

    這就要講到一個同樣充滿爭議的帝王,那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以分支入繼大統,上位不久之後便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禮議。

    明朝曆代皇陵,原本隻有太祖孝陵與成祖長陵立有碑文,但從明仁宗朱高熾之後便皆無豎碑。一直到了嘉靖這個底氣不足的皇帝,才給此前曆代皇帝豎碑,但卻並沒有撰寫碑文。

    自此以後,明朝曆代皇帝雖然也在皇陵豎碑,但卻都沒有撰寫碑文,全都是無字碑。一直到了滿清入關,為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營建思陵,才在思陵樹立碑文,為這一王朝蓋棺定論。

    其次,無字碑也並不是真的沒有字,事實上塗鴉極多。

    就連李潼自己都算計著要給他奶奶碑上刻滿“到此一遊”,而曆史長河中手賤兼表達欲爆棚的也絕不止他一人。

    終唐一世,無字碑或還能保持著整潔,宋元以降在乾陵無字碑上塗鴉刻字者便不知凡幾,甚至上麵留下的遼金文字都成了研究契丹與女真文字的珍貴資料。

    李潼與他奶奶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麽原則性的衝突,甚至他能越過他三叔四叔搶班奪權的合理性,有一部分都要從他奶奶身上追溯而來。畢竟大帝遺詔中“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後處分”,有了他奶奶的認可與支持,他的法禮性才能直溯高宗。

    所以來年真要在乾陵豎碑,李潼是不愁對他奶奶這一生有乏總結,他奶奶這半生折騰,最大的意義就是將家國大計交付給他。所謂“到此一遊”當然隻是噱念,這當中還是有很大的發揮餘地的。

    當然,李潼也聽出來他奶奶之所以言及此事,其實主要還是為了暗示他要把乾陵再擴建一下,畢竟是二聖同穴長眠之地。

    乾陵的規模本來已經不小,但當年大帝駕崩於東都洛陽,靈柩運回安葬不久朝中便發生了廢立大事,所以建築格局也談不上盡善盡美。

    若家國仍在危難之中,太皇太後自然不便再提議修繕乾陵、給她自己擴出一片空間來。

    可是聽到聖人豪言宮庫如此豐收,哪還有什麽好客氣的,當即便忍不住暗示提醒。常言道養兒防老,可兒子們都紛紛先她而去,身後之事自然要托付孫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