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026 倭使入朝,懇請封命(3/4)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10736更新時間:2022-03-22 23:04:41

    但這種想法實在過於簡單片麵,且不說諸胡本就畏威而不畏德、並不會因為包容放縱就會對大唐親近恭順,關鍵是此前朝廷所整頓的胡人與大戰前夕所需要統合的胡部勢力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那些入唐的胡人或是各自出身不同的部族,但他們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逃離了原本的部族環境而投身於大唐國境之中,借助大唐所提供的庇護擺脫過往加於其身的酋長邦主控製。

    以往大唐在這方麵管控乏力,各方入唐的胡人也是絡繹不絕,這本就是在削弱周邊諸胡勢力的一個過程。現在大唐立法分明,對入唐諸胡的管控更加嚴格周詳,一定程度上也遏阻了諸胡入唐的風潮。

    對那些頗具勢力的周邊胡酋們而言,他們非但不會覺得大唐各項治胡律令的頒行過於嚴格苛刻,甚至心裏還隱隱希望這方麵的律令能夠更加的酷厲一些。

    畢竟這些政令隻在大唐國境之內實施,並不會覆及到他們各自的部落領地,無論再怎麽嚴格,對他們的觸傷都少,更可以此證明大唐也並非法外的樂土,讓部眾們不再熱衷於逃散入唐。

    早年大唐每有征戰需要征召周邊胡部勢力,甚至還會下令州縣官府驅逐境內的逃胡,並勒令禁止招納胡人奴婢。

    如今國力不同以往,姿態不需要做到那一步,但加強對境內胡人的管理,其實也是對周邊諸胡部勢力的一個示好。

    決定腦袋的從來隻是屁股,卻從來不是種族血緣,那些胡酋邦主們絕不會對入唐胡人的處境不妙而感覺到同情與悲憤。

    在這長長的賓胡助戰名單中,李潼發現了一個比較古怪的存在,指著名單中一個字號有些訝異道:“倭國使者還沒有離境歸國?”

    倭國向大唐遣使也是頗有淵源,不說更久遠,最近一次就是在開元七年聖駕轉到洛陽、重點處理與新羅的糾紛時,倭國遣使抵達洛陽。

    雖然後世有關倭國遣唐使的研究頗多,但在當下這個時代中,倭國在大唐的朝貢體係中存在感實在不強烈。

    一則是倭國本身的勢力不足可觀,最大的手筆就是在大唐攻伐百濟的時候,倭國助戰百濟,結果就是在白江口一戰被劉仁軌打得大敗虧輸。也是出於對三韓問題的重視,大唐才在白江口一戰後特意遣使倭國加以訓斥。

    二則就是地緣環境使然了,如今的大唐疆域野心還僅止於陸地,更熱衷於同大陸上的強權勢力爭鋒對抗,但對海外的邦國勢力則乏甚熱情,還沒有產生什麽征服欲。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一時期倭國遣唐的使者素質猥下,對大唐的風物禮儀與文化所知甚少,即便有所交流,往往也都是雞同鴨講,交流的效率低下至極,所以朝廷往往也都懶得應付。

    包括開元七年倭使入朝,李潼也並沒有正式召見,隻是責令鴻臚寺負責接洽,至於究竟交流了什麽,他也早已經拋在了腦後,起碼是不足以對時勢產生什麽影響。

    但也不得不說,倭人雖有各種劣性,但學習能力是真的強。

    曆史上幾次遣唐使都乏甚成績,可是到了開元年間,對大唐的風俗禮儀文化便有了深入的了解,更湧現出漢名朝衡的阿倍仲麻呂這樣出色的遣唐人員,在大唐士林中都享有不低的聲譽,同當時的士林人物也締結了不淺的友誼。

    李潼作此發問,是因為在名單中發現了倭國的身影,倭使粟田真人上表朝廷,以武士三百人請求參加大唐攻滅突厥的戰事。

    如果不是因為名單中有出身標注,李潼看到這名字的一瞬間還以為自己恍惚間又穿越到修真界麵。略作回憶才想起來開元七年的倭使同樣也是這個名字,所以才有此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