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1章 大學競爭的國際環境(1/3)

作者:安心字數:7998更新時間:2023-10-15 16:38:24

    國際環境是指一個國家與世界各國和各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自然地理等方麵的關係,以及其他國與國之間的相互關係。它包括社會和自然兩大方麵的關係。其中對高等教育影響最大、最直接的是國際社會環境,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環境。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的全球化,社會生產的國際化,任何一個國家已不可能與世隔絕、孤立存在。高等教育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作為資本的今天,在從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的過程中,不可能不受國際環境的影響,分析國際環境狀況必然成為大學競爭的重要問題。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對我國20世紀末到21世紀的國際環境進行概括,認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的主題。世界向多級化發展,國際形勢總體趨向緩和,國際和平環境可望繼續保持,我國仍有可能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這是對我國高等教育所處的國際環境的整體概括。下麵就我國大學所處的具體國際環境進行分析。

    一、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政治環境

    當代高等教育和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總體上是以和平和發展為主要特征的,和平是指世界相對和平,局部戰爭不斷,但尚無世界大戰;發展是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成為世界主流。具體表現在國際力量對比關係由兩個超級大國對峙的格局轉變為多極,超級大國的軍事力量對抗緩和,戰爭因素在減弱,和平因素在增長,特別是隨著前蘇聯的解體,大國主宰世界的曆史已告結束,世界向多極化發展,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的努力以及它們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日益增強,爭取一個較長時間的和平是有可能的。各國都在利用這段時間,積極開展國際對話,進行和平外交,同時,各國都將注意力轉向了國內的經濟建設。維護世界和平,推進國際形勢繼續朝著有利於和平的方向發展,已是國際政治的主要特征。但是,世界並不安寧,國際爭端時有發生,國際形勢還存在著不利於和平發展的一方麵。世界局部地區戰亂不斷,局勢動蕩不安,強權政治、幹涉他國內政等現象依然存在。

    二、競爭與合作的國際經濟環境

    冷戰結束以後,經濟關係取代軍事關係成為決定國家之間關係的主導力量,經濟實力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國際經濟競爭在資金、市場、生產技術等方麵全麵展開,保證國家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增強經濟實力,提高本國經濟在國際經濟關係中的競爭能力,成為大多數國家最主要的任務,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成為這個時代國際關係的主要特征。同時,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潮流。經濟全球化是指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不斷加深,要求各種資源(生產要素,即資本、商品和勞動力等)在國際範圍內進行分配,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經濟一體化是指在經濟全球化難以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實行全部生產因素(商品、資本和勞動力)自由流通以前,為了共同的利益和發展,為了提高共同的經濟競爭能力,一些有地緣關係的國家組成更加緊密的經濟聯盟,實行比世貿組織更嚴格的市場紀律,相互提供優惠,促使生產因素盡可能的在本地組織成員地區流通,以達到和促進資源在本地區實現優化配置,加速地區經濟發展,實現成員國共同繁榮的目的。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使各國經濟之間的聯係越來越緊密,每個國家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相互補充,沒有一個國家可獨立於世界經濟體係之外,國際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一體化趨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