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十八、民族英雄鄭成功(1/5)

作者:桑希臣字數:18846更新時間:2023-10-18 11:22:05

    個人檔案

    姓名:鄭成功

    原名:鄭森

    字:大木

    賜名:朱成功

    生卒:1624—1662

    享年:39歲

    名言:堅貞自持,不特利害不動吾心,即斧刃相加亦不能移吾誌。鄭成功像

    鄭成功,明末清初抗清將領,收複台灣的民族英雄。南明隆武帝親賜其“朱”姓,改其名為“成功”,人們因此尊稱他為“國姓爺”。後來,永曆帝又封鄭成功為延平公。他背父起兵,試圖扶明朝於已傾;他光複台灣,救百姓於水火。他矢誌不渝的忠誠氣節以及收複台灣的偉大功績,令後世來者無不敬仰歌頌。

    歸明因才得厚遇家國有恨不降清

    鄭成功的祖先本為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後因戰亂,舉家遷至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今晉江南安東)石井鄉。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年輕時到廣州投奔娘舅,結識了當時有名的大商人李習,常隨李習到日本貿易經商。在李習的介紹安排下,鄭芝龍娶了日本平戶(今日本長崎縣鬆浦郡)千裏濱田川氏的女兒為妻。明天啟四年(1624)七月十四日,鄭夫人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為鄭森,他就是後來的鄭成功。

    鄭芝龍做過幾年海盜,勢力很大,頗有家財。後被明朝招安,做了朝廷命官。

    清順治二年(1645),南明政權覆滅,鄭芝龍遇到了逃難出來的皇裔朱聿鍵,認為奇貨可居,於是在福建擁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不久,鄭芝龍將兒子引見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賞鄭森的才華,賜他與自己同姓,改名朱成功,並加封為忠孝伯。從此之後,人們都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蒙隆武帝知遇之恩,鄭成功內心十分感激,決心竭力抗清,助隆武帝複國。但是其父鄭芝龍卻認為清軍的進攻難以抵擋,陰謀獻出隆武帝,投靠清朝。

    清順治三年(1646)六月,清兵渡過錢塘江,先打敗魯王政權,又於七月進逼仙霞關,準備進攻隆武政權。而鄭芝龍為了向清軍示好,竟然下令將仙霞關守軍全部撤出。鄭成功知道父親圖謀不軌,但苦於自己沒有兵權,隻能向隆武帝示警。君臣二人抱頭痛哭。

    不久,清軍順利通過仙霞關。隆武帝被清兵抓獲,絕食而死。在清兵統帥博洛的利誘下,鄭芝龍不顧鄭成功苦勸,投降了清朝。鄭成功無奈,在叔父鄭鴻逵的幫助下逃到了金門島。

    鄭芝龍隨清軍北上,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卻慘遭清軍侮辱,自盡而亡。聽說母親被害,鄭成功悲痛欲絕。他莊嚴祭告,誓與清虜不共戴天,將抗清鬥爭進行到底。在孔廟中,鄭成功脫下儒服,當眾焚毀,他拜祭孔子,仰天長歎:“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謹謝儒衣,祈先師照鑒……”

    在烈嶼島(在小金門吳山),鄭成功舉行了定盟大典。他在祭壇上供奉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並以“忠孝伯征討大將軍”的印檄號召天下,共舉義兵,抗清複明。

    鄭成功手跡鄭成功以鼓浪嶼為大本營,開設演武廳,同時管理閩粵交界處的南澳島。他大力發展水軍,整編船隊,使軍威大振。當時,閩軍的主力還掌握在鄭成功的叔輩手中,但自鄭成功在烈嶼島定盟抗清後,閩軍將士紛紛主動歸附鄭成功。福建、廣東沿海的百姓,以及流散在東南沿海的明朝文武官員,也紛紛歸至鄭成功麾下。此時,軍政雖然尚未統一,但鄭成功儼然已成為東南抗清軍民的實際領袖。

    次年,鄭成功叔父鄭芝莞在一次戰鬥中脫逃。按軍法,鄭芝莞被斬首。自此,20多歲的鄭成功完全控製和掌握了鄭氏家族的兵權,閩軍得到了統一。

    軍事力量一統後,抗清複明的事業隨之出現了新局麵。此後幾年,鄭成功先後率兵攻克漳浦、詔安、海澄等縣,其中,海澄為聯絡廈門、進出漳州的軍事要地。清順治九年(1652)正月初二,鄭成功親率水軍,乘漲潮的有利時機,一舉攻占海澄,收降了清軍守將郝文興。

    海澄之戰,給清廷以巨大的震動。清廷改以誘降議和為主的策略,並封鄭成功為海澄公。順治十一年(1654)二月,清廷甚至遣使手持海澄公印求見鄭成功。誘降政策瓦解了鄭軍的部分力量,但鄭成功卻絲毫不為其所動,繼續向漳、泉諸州進軍。十一月,鄭成功占領漳州,然後又分兵攻取漳州所屬十縣。

    在不斷擴大抗清基地的同時,鄭成功按照“通洋裕國”的方針,通過開展海外貿易來籌措軍資糧餉。他利用自己是田川家外孫的身份,用船隊將日貨運至南洋諸國,從中獲取豐厚的利潤和大量的鉛、鐵等礦物,用來鑄造錢幣和盔甲。他還任命官吏,專門負責自煉鋼鐵,配製火藥,建造艦船,裝備水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