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三、書中人物簡譜(2/5)

作者:李殿奎字數:13302更新時間:2023-10-18 11:39:34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教育家。早年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1902年與章炳麟發起組織中國教育會,宣傳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參加同盟會。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不久教育部移到北京。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積極支持正在醞釀中的新文化運動。1927年任國民黨政府大學院院長,後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與宋慶齡、魯迅等人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錢玄同(1887—1939),名夏,後改名玄同,字德潛。浙江吳興人,語言文字學家。早年留學日本,曾和魯迅等人一起聽章太炎講課。曆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五四時期參加新文化運動,參與《新青年》雜誌工作,曾建議魯迅“寫一點文章”。提倡文字改革,曾創議並參加擬製國語羅馬字拚音方案。著有《文字學音篇》、《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題》、《古韻二十八部音讀之假定》、《古音無邪紐證》等論文。

    陳獨秀(1880—1942),安徽懷寧人。早年留學日本。1915年主編《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雜誌》),提倡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五四運動時期的急進民主派。1920年發起組織上海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被選為黨的總書記。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形成右傾投降主義路線,1927年在黨的八七會議上被撤銷總書記職務。其後,和托洛茨基分子勾結成立反黨組織,1929年11月被開除出黨。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13年留學日本,1916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新青年》雜誌編輯。十月革命後,接受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積極領導了五四運動。1920年在北京組織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負責北方區黨的工作。在國共合作期間,幫助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和改組國民黨工作。1924年代表中共參加共產國際五代會。1927年被軍閥張作霖殺害。

    胡 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學者。1910年赴美國,先後就學於康乃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提倡文學改革,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1919年發表《多研究一些問題,少談一些‘主義’》一文,以改良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支持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反動政策。1938年任國民黨政府駐美國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8年去美國後去台灣。

    孫伏園(1894—1966),原名福源,字養泉。浙江紹興人,編輯家。1911年在紹興初級師範學校學習,當時魯迅在該校任監督。1912年在浙江第五中學學習,當時周作人在該校任教,192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先後擔任過《國民公報》副刊編輯,《晨報副刊》、《京報副刊》、《語絲》主編。1926年與魯迅同在廈門大學工作,1927年隨魯迅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1928年去法國留學,回國後在河北定縣從事教育工作。

    許欽文(1897—1984),原名繩堯,筆名欽文。浙江紹興人,作家、教育工作者。1920年冬到北京大學旁聽魯迅講《中國史略》等課。1923年經孫伏園介紹,開始和魯迅相識,後來成為和魯迅關係較密切的朋友之一。1924年3月,魯迅擬許欽文《理想的伴侶》的輕鬆的諷刺筆調寫了一篇《幸福的家庭》。在魯迅的指導幫助下,他進行創作。他的短篇集《故鄉》就是由魯迅選編、校閱、選定封麵並設法出版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