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十二章 通往神秘世界的隧道——無底洞(1/2)

作者:董淑亮字數:4158更新時間:2023-10-18 11:59:06

    小問號

    “無底洞”是人們生活中一個常用的詞匯,可以用來比喻滿足不了的物質要求或者做不完的事,也有人用來形容戀愛中男女彼此的心。甚至有一些環保主義者,企圖幻想出地球上存在一個無底洞,這樣就可以容納每天生活中產生的大量的垃圾,環境從此不再亂糟糟的,也可以借此省去每天為處理垃圾所消耗的大量人力和物力。那麽,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著無底洞嗎?它們有哪些特點呢?科學家為了解開無底洞之謎采用了那些科學探測的方法?對它的成因,又有什麽高明的見解呢?

    早在很久遠的年代,我國的古籍《列子·湯問》中就有記載:“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穀,其下無底,名曰歸墟。”是為最早傳說之無底洞。明朝的吳承恩在《西遊記》中也描寫道:“好大聖,急睜火眼金睛,漫山看處,隻見那陡崖前,有一座三簷國簇的牌樓,上有六個大字,乃‘陷空山無底洞’。牌樓下山腳下有一塊大石,約有二餘裏方圓,正中間有缸口大的一個洞兒,爬得光溜溜的。八戒道:‘哥哥!這就是妖精出入洞也。’行者看了道:‘怪哉!我老孫自保唐僧,妖精也拿了些,卻不見這樣洞府。八戒,你先下去試試,看有多少淺深?’八戒搖搖頭道:‘這個難!這個難!我老豬身子夯夯的,若塌了足,吊下去,不知二三年可得到底哩!’這是小說中關於無底洞的極富有情趣的描寫。”

    當我們走近希臘亞各斯古城的海濱,就可以有幸目睹海中無底洞這一夢幻般的真實場景。在漲潮時,洶湧的海水便會排山倒海般地湧入洞中。據有心的科研人員測算,每天流入洞內的海水量達3000多噸,如此大的流量,卻從未出現把它灌滿溢出的場景。許多看到此景的人都不免有想找到它的出口的衝動,但至今還沒有一人獲得成功。難怪有人將它比喻為“通往神秘世界的隧道”。還有一個半徑為3海裏的無底洞在印度洋的北部海域。典型的季風洋流使這裏的洋流一年有兩次流向相反的變化。夏季盛行西南季風,海水由西向東流,而在冬季,情況則截然相反。無底洞海域則不受這些變化的影響,幾乎呈無洋流的靜止狀態。

    為了揭開“無底洞”的秘密,科學家想盡了一切富有創造力的方法。一部分科學家認為無底洞其實隻不過是像地球的漏鬥、豎井、落水洞一類的特殊地形。有人舉出在我國四川省興文縣的石海洞鄉就存在一個無底洞。無論是暴雨傾盆,還是山水聚至,其底部始終不積水,但總會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找到消失了的水。學者們試圖引用這個例子來說明在海洋中的無底洞也一定會存在類似的情況,終究會有一個出口。於是,在1959年,美國地理學會派出一支考察隊,他們企圖用一種永不褪色的染料溶解在海水中,通過觀察染料是如何隨著海水一起沉下去的和附近海麵以及島嶼上的各條河流與湖泊是否有出現帶顏色的海水的情況,來進一步地確定無底洞的真實存在。然而,結果卻並沒有發現帶有染色海水的行蹤。幾年後他們又進行了類似的實驗,與先前不同的是,他們這次用來探測海水行蹤的材料是一種加起來總共有130公斤重的淺玫瑰色的塑料小粒子。這是一種比水略輕、能浮在水中不沉底,又不會被水溶解的塑料粒子。他們來到無底洞前,將塑料粒子拋入海水中。經過了不多長的時間,無底洞像是施展了不同尋常的魔力,塑料粒子全部被吞沒。之後,真正的實驗才剛剛開始,他們希望能夠在周圍尋找到載著科學家的期盼和重要使命的粒子。滿懷信心的學者認為,隻要是能夠找到一個粒子,無底洞真實存在的說法就會不攻自破。然而,事與願違,他們盡管發動了數以百計的人,在各地水域整整搜尋了一年,仍舊一無所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