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六章 蜜月、蜜月(2/2)

作者:恒傳錄字數:4994更新時間:2019-11-19 05:30:07

    

    “洛陽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裏,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係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像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當時洛陽江“水闊五裏,波濤滾滾“。人們往返隻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誌》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四月至嘉佑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鬆樹七百棵。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由於當時洛陽江潮狂水急,橋基層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礎“和“種礪固基法“,在全世界史無前例地解決了建造大型石橋的基礎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在全國堪稱第一的海港大石橋,而且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泉州人民的驕傲。在泉州,“站著象東西塔,臥倒象洛陽橋“的俗話,代代相傳,而且遠播海外,不是沒有道理的。”

    

    “原來洛陽橋還有這樣的曆史淵源呢,是值得去一看,那咱明天就去泉州吧。”任曙霞饒有興趣地說。

    

    於是兩個人坐上長途汽車,又來到泉州,完了三四天,這才結束了這次浪漫溫馨的海冰城市之旅。

    

    返回省城鄭州後,任曙霞卻感冒了,因為這南北溫差太大,一時沒有注意添加衣服,這次感冒來的洶湧呢,吃藥打針都不管用,在王立新的多次勸導下,這才住進了醫院,治療。

    

    這次任曙霞以外感冒,在他們蜜月期間也算是個小插曲了,不過,任曙霞也借此機會,看到王立新細心照顧和對她好的另外一麵呢,因此雖然身體上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心裏卻是樂開了花呢。

    

    所以任曙霞覺得自己還是很幸福的,找的這位如意郎君,對自己那可是百依百順,啥都讓著她,寵著她……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