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9章 對決詩佛王維!(三)第三更(2/3)

作者:微風小說網字數:7746更新時間:2019-11-19 15:42:13

    “不過——”張九齡微微笑:“如果臣同時拿到這兩首詩的話——”

    “可能會先拔擢陳萇小友。”

    這個結果令李隆基意外,現場其他大臣驚訝,陳成自己也錯愕地抬起了頭:

    莫非自己押寶押對了?

    “作何解?”李隆基略一思忖,複歸微笑——當然陳成所“作”的詩,在他看來也確屬佳作。

    ……

    為何小陳看不出這首詩的好?

    且看這詩第一句,就有很大的“毛病”。

    一會兒春天,一會兒秋天,剛才蘭花才開,這邊桂花已經“皎潔”了——這不就是東一棒槌,西一榔頭,想到哪裏就寫哪裏嗎?

    也沒有個實景啊!

    對小陳來說,寫景就應該是“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可以誇張點,但你也要看到眼前實際看到的才行啊!

    這就是他不懂了。

    《詩經》好用“比興”,以彼物比此物;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我想說一個道理,但我不直接寫出這個道理,而是用一個類似的東西去比喻,然後引起我想表達的情緒。

    在小陳看來是“漫無目的,東拉西扯”,但在懂詩的人看來,詩一開始就用了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秋桂,讓人直接明了了詩人要表達的情緒。

    而且這兩句也不是瞎寫,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子,隻是因為張九齡老家廣東多桂樹,他把菊改成了桂而已——不但不是小陳以為的“想寫就寫”,反倒是真的追求事實。

    光這一句就又有《詩經》的手法,又有《楚辭》的典故——能不厲害嗎?

    何況中國的詩都是從詩經來的,“比興”的手法曆朝曆代都會被認為是最正統的創作手法,更被張九齡這樣的文壇宗師看重——而不是去欣賞劍走偏鋒的如“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玄女下凡塵”這種。

    第二句說蘭、桂各自在適當的季節,顯示它們各自優秀的品質——這又是以此代比,聯係現實了!

    什麽是適當的季節?太宗貞觀年間,玄宗開元年間,這就是好的“季節”,所以太宗朝的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玄宗朝的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都能發揮自己的專長,在這時節展露頭角。

    甚至連被稱為“奸相”的李林甫,在他日後把持朝政的十幾年中,也仍然為維持盛世發揮過很大的作用。

    作為反例就是,隋煬帝時期有一大批能人,其實跟後來李世民用的是同一批——但明顯那些人在楊廣時代就是沒有發揮作用。

    這一大套說與小陳聽,小陳肯定說是“過分解讀”。

    但事實就是這樣,張九齡在詩的“錘煉”上,功夫花得一點也不淺,隻是不讓你輕易看出來而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