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正文 第8章 相遇(7)

作者:飛不過滄海字數:2784更新時間:2023-10-23 03:18:57
正是父母的熏陶,梁實秋自小便對飲食之道產生了超乎於常人的興趣。他開始走出家門,走街串巷,來往在三教九流之間,流連於飯莊酒肆其中,打聽各色食品的名稱、沿革、製作、銷路,揣摩其背後的文化底蘊,漸漸地,功夫不負有心人,由純乎興趣到形成學問,梁實秋觸摸到了北京飲食文化的三昧。 “豆汁”是老北京最普通且又最具代表性的飲食。所謂豆汁,不過是綠豆渣經發酵後煮成稀湯,淡草綠色而又微黃,稠稠的,混混的,熱熱的,味微酸又帶一點黴味。喝時須佐以辣鹹菜。午後啜兩三碗,愈喝愈辣,愈辣愈喝,終至大汗淋漓,舌尖麻木而後止。若在鄉下,豆渣隻有喂豬的份,鄉下人從不懂喝豆汁。但北京人沒有不嗜豆汁的。因此梁實秋十分肯定地說:“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 北京城裏有一種賣“麵筋”的小販很奇特。每到下午,就開始沿街叫賣,高聲喊著:“麵筋呦!”他口裏喊的是“麵筋”,但主顧呼喚他時卻須喊“賣熏魚兒的”,待到了麵前,打開貨色一看,壘壘然挑子上擺放的卻又都是“豬頭肉”。有臉子、隻皮、口條、腦子、肝、腸、苦腸、心尖、蹄筋等等。梁實秋最欣賞的,是這種小販“刀口上手藝非凡”。有了顧客時,隻見他“從夾板縫裏抽出一把菲薄的刀,橫著削切,把豬頭肉切得其薄如紙,塞在那火燒裏食之,熏味撲鼻!”梁實秋給予的評價是:“這種鹵味好像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煨煮熏製中有特殊的風味,離開北京便嚐不到。” 能與之媲美的,是傍晚出現在街頭的賣“羊頭肉”的。賣羊頭肉將刀板器皿同樣刷洗得一塵不染,切羊臉子時片出的那一片薄肉同樣是一手絕活。而後從一隻牛角裏灑出一撮特製的胡鹽,沾灑於肉片之上,包顧客滿意。梁實秋對此也有評論:“有濃厚的羊味,可又沒有濃厚到膻的地步。” 還有零食小販的叫賣,亦是北京的一絕。許多零食小販的叫賣功底已頗有些專業水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隻消照原樣搬上舞台,便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梁實秋早注意及此,通過細心觀察,他發現北京零食小販的叫賣似乎與京劇的流行還大有關係,並且能區分出不同小販的不同聲口、不同韻調、不同節奏,“抑揚頓挫,變化頗多”。但大體而言,其主要類型不外以下三項:“有的豪放如唱大花臉,有的沉悶如黑頭,又有的清脆如生旦。” 說到吃又不能不提玉花台的湯包。它才是真正的含著一汪子湯。一籠屜裏放七八個包子,連籠屜上桌,熱氣騰騰,包子底下墊著一塊蒸籠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籠布上。取食的時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皺褶處猛然提起,包子皮驟然下墜,像是被嬰兒吮癟了的□□一樣,趁包子沒有破裂趕快放進自己的碟中,輕輕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湯汁吸飲下肚,然後再吃包子的空皮。沒有經驗的人,看著籠裏的包子,又怕燙手,又怕弄破包子皮,猶猶豫豫,結果大概是皮破湯流,一塌糊塗。有時候堂倌代為抓取。其實吃這種包子,其樂趣一大部分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間。梁還特意講過一個故事,來說明湯包的絕妙之處。說是兩個互不相識的人聚同一張桌子吃湯包,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裏的湯汁照直飆過去,把對麵客人碰了個滿臉花。但肇事的這一位毫未覺察,仍舊低頭猛吃。對麵那一位也很沉得住氣,不動聲色。倒是飯館的夥計看不上眼,急忙擰了一個熱手巾把送了過去,那位客人徐徐言道:“不忙,他還有兩個包子沒吃完哩!”雖是笑話,卻也饒有深趣,從一個側麵說明了北京吃的學問之一斑。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