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王者無敵 上古凶獸(2/3)

作者:楛禪字數:7022更新時間:2023-10-23 11:24:28

    編輯本段饕餮:(tāotiè掏帖)

    傳說軒轅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饕餮

    有雲:“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麵,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麅鴞páoxiāo,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注解,這裏說的麅鴞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麵,目在腋下,食人。”亦有傳說為“龍生九子”的九子之一。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於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呂氏春秋·先識覽》有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製,或內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內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麵盤踞狀,身軀拱起,頭著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隻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麽吃什麽,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欲的象征!因富貪欲故後世喻貪婪之人為“饕餮”。《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

    編輯本段文獻

    渾沌《莊子·應帝王》中有“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的句子。又寫到“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裏的記載顯示渾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無人之形。在《莊子·天地》中又有“彼假修渾沌氏之術也,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渾沌之智力實在有限。這裏渾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這些顯然並不是上古凶獸原型。更為原始的渾沌形象出自《山海經·西次三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麵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江讀作鴻)也。”這裏的渾沌已和傳說中魔獸的形象很一致了。再到後來,《神異經》中雲:“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為混沌。空居無為,常咋其尾,回旋仰天而笑。”渾沌已經完完全全是凶獸的形象了。還有一種說法,渾沌是驩兜死後的怨氣所化。饕餮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麵,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麅鴞,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注解,這裏說的麅鴞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麵,目在腋下,食人。”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於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呂氏春秋·先識覽》有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製,或內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內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麵盤踞狀,身軀拱起,頭著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窮奇《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窮奇的來曆,“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舜將其流放,“遷於四裔,以禦魑魅”。少昊為西方天帝,其母名皇娥,其父稱為“白帝子”,即太白之精,他們的故事可見於《拾遺記》,非常美麗動人。在那裏有一棵窮桑樹,其果實萬年一結,吃了的話天老我不老。少昊主宰西方,稱為“窮桑氏”,或者“金天氏”。注意這些關鍵字“白”啊,“金”啊,少昊一族位於西方不容置疑,而窮奇也是被舜驅逐到了西北方向,被一同驅逐的還有黃帝的不才子“渾沌”;顓頊的不才子“檮杌;以及“饕餮”三族,作為怪獸的“渾沌”,“檮杌”,“饕餮”也無一例外地出現在西方,其中饕餮位於西南一些,但想來離被稱為“西王母”(地名)的西荒之地不遠。也就是說,和其他幾位帝王略有不同,被虞舜放逐的都到了西方而不是四方都有,所謂“禦魑魅”的說法很可能是指壓製當地少數民族,從這樣的想法衍生開思考,怪獸們的行為特性也就不足為奇。“渾沌”,“桃杌”,“饕餮”也具有相似的特點。檮杌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凶,以檮杌況鯀。鯀,禹父。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神異經》注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二尺,人麵,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謂之檮杌。——《左傳·文公十八年》。注:“凶頑無匹儔之貌。”。服注:“檮杌狀似虎,豪長一尺,人麵虎足,豬牙,尾長丈八尺,能鬥不退。”楚之檮杌。——《孟子》。注:“囂凶之類,興於記惡之戒,因以為名。丁音惡獸名也。”《春秋》雲:“顓頊有不才子名檮杌也。”《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檮杌,音桃物。此謂檮杌同乘與春秋,為國史名,楚史名《檮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