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40章 四月(2/5)

作者:榴彈怕水字數:19632更新時間:2020-12-18 10:10:15

    最後,在瀨戶內海的備後這個地方,終於有個膽子大的日本官員帶著日本朝廷旨意上船交涉了,好說歹說,看在趙官家在登州給的公文、旗幟的麵上稍微放鬆下來,算是信了三分,就讓本地的日本西國商人上船來又買了兩船貨,然後還稍作交涉,讓日本朝廷出麵用白銀和黃金買走了幾乎所有用來壓倉的銅錢……日本人的確喜歡大宋的銅錢,從這個角度來說,進行一定的貴金屬貿易或許可行。

    畢竟,大宋雖然也缺銅,可更缺銀子和金子……靖康期間,金人掠奪走了巨量的金、銀,卻居然沒有掠奪銅錢,這就使得這個交易對雙方而言都還是極有賺頭的。

    但也僅此而已了。

    接下來,日本人死活都不許船隻繼續往日本腹心之地走了,也拒絕再買超出正常需求的商品。

    整個日本之行,隻能說,張俊張太尉那個什麽日本朝廷藥丸的話純屬扯淡!人家日本朝廷明顯還是有足夠的威信與行動力的,不然如何沿途港口都行動一致?

    而趙官家那個什麽人家不買就燒港口的話也是扯淡!數千裏外,隔著大海,萬一放了火,把自家的絲綢點著了到底算誰的?

    就日本人那些港口,全國加一起都沒這些船肚子裏的絲綢值錢!

    最後,船隊載著前來詢問此事首尾的日本使者,也就是那個因為妥善處理此事已經升職為中務大輔的備後守了,準備直接回來。但領頭的張俊家人實在是覺得三十艘船過去,隻賣了四艘船的貨太磕磣了……就幹脆說服其他人,借道北麵,從博多港出發,又往高麗過去了,乃是到了開京邊上著名的禮成港(仁川港)。

    結果高麗人的反應更加激烈,更加如臨大敵。

    不過,這倒不是說人家高麗人就怕了這幾十艘海船,跟停止了遣唐使後一直比較封閉、保守和敏感的日本不同,朝鮮半島之前幾百年一直跟中原王朝交流緊密,而且是素來有海貿傳統的。比如唐末新羅時期,正是在淮東一帶參過軍、拿過綠卡的新羅人張保皋在大唐陷入內亂後實際上承包了東亞海貿。

    全盛時期,張保皋的船隊光是每年在明州(今寧波)港前的暗礁處沉沒的海船數量,都得有個十幾、幾十艘的規模……當然了,沿著淺海行進的海船肯定沒有眼下張太尉的船這麽大就是了。

    換言之,高麗人是有相當的近海中短程作戰能力的。

    事情的真相其實很簡單——歸根到底,乃是高麗與日本不同,他們作為女真鄰國,大宋和大遼的邦屬,一開始就深深卷入到了遼金-宋金這場長達二十年的戰爭中,隻是沒有下場而已。所以對高麗人而言,一個處理不好,很可能就意味著要國家要直接進入全麵戰爭狀態。

    而鄭知常帶回了金河泊會盟與趙官家覆滅西夏的消息以後,高麗人內部更是出現了劇烈的爭論,在外交角度也就更加敏感和慎重。

    而且莫忘了,此時趙官家派出搞‘聯盟’的使節也恰逢其會,剛剛抵達高麗首都。

    故此,此時看到這三十艘大海船過來,高麗當然如臨大敵,他們還以為這批船隊和鴻臚寺使節一樣,代表了那位在高麗已經被傳到神乎其神的趙官家某種態度呢。

    不過,好在有國際友人鄭知常,就數他的麵子最大,在他親自登船詢問,做了澄清、解開誤會後,高麗人半信半疑之餘,選擇了跟日本一樣的謹慎態度——他們按照略大於正常貿易需求量的份額購買了三艘船的貨物。

    而且,這次交易是集中的、且延後的。

    乃是在船隊被無數近海船隻,包括火船什麽的團團包圍下進行的官方交易,是在高麗朝廷內部經過謹慎且激烈的政治鬥爭,定下了前往謁見趙官家的時節人選後,進行的統一交易。

    交易結束後,船隊被明確告知,船隊往禮成港以外的任何港口,他們都不會接待,建議船隊速速折返。

    無奈何下,船隊隻能載著去往高麗的鴻臚寺官員,以及高麗人的樞相、鄭知常的政敵、此番回訪大宋的使節,也算是大宋人民的半個老朋友的金富軾返回登州。

    老頭今年已經算是花甲之年了,還要為國事天天到處跑,也算是辛苦。

    不管如何了,三十艘船的貨隻賣出去七八艘,雖然盈餘是有的,甚至是賺了幾十萬貫回來,但從趙官家這個角度而言卻無疑是失敗的——因為日本和高麗的謹慎態度擺在那裏,想進行超出正常貿易需求的貿易恐怕真需要刀兵才行,但此時大宋是沒法像趙官家之前臆想的那般進行遠洋作戰的。

    不是說不可以,而是說不值得。

    不說別的,前麵還有三千萬的窟窿,搞一次遠洋突襲作戰,又需要多少成本?

    便是僥幸成功,市場飽和之下,三五年又能多賺多少?能換回來嗎?何況還有戰敗可能以及許多人力之外因素。

    須知道,軍費可都是民脂民膏!是虔州窯工、邵武軍礦工拿血汗換來的!趙玖除非是腦子抽了,才會選擇此時跟日本與高麗動武。

    大開海路,傾銷商品,搞經濟殖民,不是不能搞,但要講方法,講時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