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十八章 快人快馬(2/5)

作者:榴彈怕水字數:17950更新時間:2021-02-23 13:19:46

    李彥仙怔了一怔,旋即意識到對方會錯了意思,然後麵色不變去望頭上搖晃的大纛:“韓郡王以為我是在說天色轉冷,與對峙不利嗎?”

    “李節度莫要裝樣子。”韓世忠認真相對。“別人不知道,你不曉得嗎?後麵軍報那麽清楚……陝州河道湍急,又有中流砥柱阻礙著,後勤吃力,這時候忽然降溫,卻不能速速結冰,與對峙難道有利嗎?”

    李彥仙沒有理會對方的陰陽怪氣,隻是繼續認真相對:“郡王,這番對峙有古怪。”

    “俺當然知道有古怪。”韓世忠依然不去看對方。“隆德府先發來一個萬戶,但還能發三個萬戶,而太原府先發三個萬戶,估計還能再發兩個萬戶,到時候就是九萬金軍主力,其中過半騎兵……可咱們突的太前,河中一帶尚有河東城、安邑城兩座大城未下,兵力不能蝟集不說,太行義軍蜂擁而來,數量也太多了……一個不好,便要出大事的。”

    雖然韓世忠沒有弄懂李彥仙的意思,但毫無疑問,李彥仙卻知道韓世忠的意思。

    話說,現在鐵嶺關周邊,或者說鐵嶺關以東,也就是聞喜、絳縣、曲沃這三個加一起相當於河中(運城)盆地、臨汾盆地、上黨盆地交界處的要害區域內,所謂方圓六七十裏的地方,宋軍和金軍的密度已經有些恐怖了。

    金軍眼下是北麵三個萬戶,東南一個萬戶。

    而宋軍呢,眼下是李彥仙一開始的三萬五千眾,韓世忠的一萬兩千眾,再加上酈瓊部支援上來的四個統製官嶽一萬兩千人,也有近六萬主力了,還有數量根本沒法統計完全,但估計不下三四萬的各路太行義軍。

    至於說減員,坦誠說減員很多,但也不多。

    說減員很多是這短短四五日,從那天雙方亂戰中相遇算起,幾乎無日不戰,這對事實上一個三年沒打仗一個五年沒打仗的雙方主力部隊而言,無疑是有些倉促和麻木的……雙方好像都在拿戰士性命來恢複狀態熱身一般。

    可與此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時代真的變了。

    盡管數年未交手,但雙方再往前十年怎麽著也是全麵戰爭狀態,軍事科技也基本上走到了中世紀的頂峰,尤其是雙方主力的甲胄,那個劄甲,已經到了堪稱恐怖的地步了,除非士氣崩塌,否則基本上隻有女真人的貼身重箭、重甲騎兵長矛突刺,宋人的長柄大斧、神臂弓可以相互造成特定殺傷……所以,這些天打的很激烈也很頻繁是沒錯,但雙方的過半減員依然是頭兩天造成的。

    所有這些看起來很驚人的減員,再比照著雙方龐大數量的軍隊,就更不值一提了。

    不過,這種均勢隻是眼下。

    正如韓世忠說的那樣,金軍目前隻有四個萬戶不錯,但算算日子,過幾天金軍全線反應過來,所有主力整備妥當,然後以援軍形式抵達,將會是北麵五個萬戶,東南四個萬戶,多達九萬主力聚集在絳縣南北。

    那到時候,稍有動作,便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形成決戰態勢。

    可與此同時,宋軍這裏卻出了一些差錯。

    這倒不是指韓世忠吐槽的身後還有兩座大城沒有攻下——這件事情的確嚴重牽扯了宋軍主力的精力,比如說韓世忠需要留下兩萬人鎖住河東城,再比如酈瓊過河後,就隻是分了一半兵馬過來,本人卻是親自去協助原李彥仙的部眾去強攻守軍很少的安邑城去了。

    但是,這些根本就是早有預料的事情,宋軍也早就做好了在河東攻堅的準備,屬於戰略預判中的玩意……韓世忠說這事,本質上還是想吐槽李彥仙的冒進。

    真正的問題,或者說計劃外的問題,其實出在馬擴身上……馬擴和他的部隊來的太快,也太多了。

    這話聽起來就不像話,要沒有人家馬擴的極速來援,那天晚上指不定出什麽大樂子呢,即便是韓世忠當時就在身後,也依然要無條件稱讚馬擴大軍的及時來援。

    更何況這些日子馬擴的義軍承擔了相當多的工作,修築甬道、溝壕,建立營寨,承擔向導人物,翻越山嶺偵查,全是他們做的。

    但這不耽誤馬擴和其部義軍的迅速抵達確實造成了一個重問題……莫忘了,宋軍這次北伐根本是倉促的、提前的北伐,原定是明年春耕後再來,這意味宋廷即便是儲藏了過冬的軍需,也需要臨時改變計劃,臨時調略整備冬季物資。

    而偏偏跟著馬擴下山的部隊又太多了,而且直接突兀出現在了第一線,再加上他們平素為了山野行動方便,什麽基本裝備都無的,那造成的臨時後勤壓力就更大了。

    更有甚者,早在開戰前,人家兵部侍郎領都水監劉洪道就指出來,陝州這個地方,是黃河水道運輸的最薄弱處,但趙官家又不理人家的。

    故此,幾廂作用之下,宋軍的後勤一時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便是酈瓊部之前的渡河都明顯受影響。

    現在,偏偏又有些變冷了。

    也就韓世忠從大局出發,擔憂照著眼下的對峙局麵發展下去,很可能會出現金軍主力率先匯集,而宋軍短時間內陷入後勤困境與兵力困境,從而被拔離速抓住戰機,速速決戰的場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