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玻璃與紡織工業(2/3)

作者:鳴佐屋字數:7516更新時間:2020-02-08 00:40:19

    來時興許昂然,歸時卻有點掃興而歸。這就是李駿默現在的情況。

    “賢弟你讓我好等呀!”衙門府外宋元恭迎著道。

    “宋哥,走,我們去府裏”李駿默回禮道。

    二人來到書房,分坐開來,少許仆人端上茶水。

    “那,菇涼的傷勢好了?”宋元一邊喝茶一邊問道。

    “嗯”李駿默點點頭。

    “哦,這次來一是和賢弟告辭的,二來是囑托賢弟,大人們交代下來的正事也該辦了。”

    “這就要走了呀,不多留幾。”

    “不了,你我這次的遭遇,那也算是,驚心動魄了,我還是早早回去交差的好。”

    “這段時間,光忙張菇涼的事去了,怠慢宋哥了。”

    兩人就這樣在書房,聊情聊事。一聊就是半刻鍾。送走宋元,他才回正廳用飯。陳姬,張菇涼,早就在等候他了。

    吃過晚飯,他來到了他的實驗室,在這裏他今晚要畫出紡織用的織布機,與紡紗機的圖紙。

    紡紗機作為工業革命的起點,自動紡紗機不僅僅是解放了人的體力,更是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更是促進了工廠的誕生,直接導致了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出現,可以,自動紡紗機的出現,促進了人類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然而根據史料記載,中國的水轉大紡車才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紡紗的機械,比西方的水力紡紗機要早四個世紀。水轉大紡車發明在南宋(117-179年)後期,在元代(公元106年—168年)盛行於中原地區,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機械。

    李駿默畫的這種水轉大紡車結構較為複雜,由轉錠、水輪和傳動裝置等三部分組成,體積龐大,全長約9米,高7米。通過將水的動能轉化為大紡車的動能,實現自動化的工作。每台紡車每可紡紗100斤,效率是一般紡車的0多倍。

    而織布機李駿默畫的是後世的劍杆織布機,劍杆織布機是用剛性或撓性的劍杆頭來取代傳統的梭子。它被用來,帶來夾持、導引緯紗。劍杆織機除了適宜織造平紋布和斜紋路織物外,其特點是換色方便,適宜多色緯織物,適用於色織、雙層絨類織物、毛圈織物和裝飾織物的生產。

    他一人在實驗室裏工作到深夜,其中他又修改了幾次圖紙,直到他滿意了,這才回房休息。而被窩裏的陳姬早就已經睡著了。望著床上的人,他這心裏突然有了一種家的溫暖的感覺,他不覺的流下眼淚來。來到大明這時代,不知不覺已經幾年了。他時常想念以前的時代。想念以前的家人與親人。很多時候他都會感覺到一種莫名的孤獨。“鐺鐺”外麵的更夫,敲打著夜更。而朦朧的夜色裏偶爾傳來幾聲犬吠,一夜稀雲月稀。

    第二日,李駿默一早起床洗漱完畢,吃過早飯的他,來到書房裏把昨夜所畫,圖紙交給了早已經等待已久的木匠與鐵匠。讓他們各自生產部件去了。又處理一些政務後又交代完畢一些事情後,這才來到了琉璃坊。其實明朝的工匠已經掌握了燒製玻璃的工藝,而且也能夠用玻璃製作出精美的器皿。隻是他們製作的玻璃是彩色的所以叫琉璃,但從民間的情況來看,再加上李駿默所知道的曆史知識,可以知道的是,在這個時代中國對於玻璃的使用並不廣泛,以至於到了後世許多人都認為玻璃是舶來品。根據後世對故宮的琉璃所做的化學分析表明,是中國在古代生產琉璃時,在工藝上出了一點岔子,這個岔子導致了玻璃的生產成本高企不下,影響了其在民間的大規模應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