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912章 多事之秋(2/3)

作者:南山堂字數:8092更新時間:2020-01-11 03:53:37

    

    而對於蘋果公司,江輝更是預料到了新一代iPhone會有一個飛躍。

    

    要知道,就是國內的跟風者IO和OPOO,甚至是華威,他們推出來的智能手機都已經長的比第一的iPhone要漂亮的多,外形之中隱約有著Gphone的影子。

    

    iPhone4有多經典,這根本就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夠得清楚的事情。

    

    跟風者會模仿光輝手機,這幾乎就是必然的事情。

    

    這其實並不是朝才會這樣。

    

    要知道,即使是世界上有數的工業強國德國,當初也是靠著模仿,或者是山寨應該的產品起家的。

    

    每當朝某地遇到暴雨,然後全城被掩的時候,就會有:

    

    “德國人在琴島待了17年,沒建別墅大樓,沒搞噴泉,就把下水道給修了。100年以後,全朝都看見了一個從來不淹水的琴島!……一些接口零件需要更換,當年建下水道的德國公司已不存在。經同德國聯絡,琴島發現存放備件的倉庫,油布包好的備用零件,依舊光亮如新……”

    

    這種對德國品質的盲目崇拜,已經影響到方方麵麵。

    

    朝人對汽車的選擇也反映出對德國品質的偏愛。

    

    奧迪A6長期是朝官車的標配;後世大眾旗下的車型長期高居朝汽車銷量榜首,燒機油、斷大軸都無法改變人們的購買熱情。

    

    德係車迷樸素地認為,德國品牌工藝嚴謹、質量可靠,肯定比日島國更高級。

    

    事實上,“德國製造等於高質量”的曆史相當短暫。直到20世紀之前,德國饒形象也和“嚴謹”完全扯不上關係。

    

    在許多朝人看來,語法複雜嚴密的德語就是德式嚴謹的明證。但在17到18世紀,法語才是德國上流社會的語言。17世紀最偉大的德國學者萊布尼茲隻用法語和拉丁語寫作,被**奉為日耳曼精神祖先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則認為德語是半開化的語言,遠遠不如法語。

    

    德國饒形象也是如此。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作家斯塔爾夫人曾用“遲鈍”、“缺乏軍事精神”、“精神散漫”來形容德國人,恰好與此時的法國人形成鮮明對比。

    

    到1830年代德國民族主義運動興起時,德國人用來塑造民族文化的也不是“嚴謹”,而是席勒、歌德的戲劇和詩歌,與深沉的宗教情感和激越的浪漫主義。理性、科學之類“嚴謹”必需的理念,還被視為法國大革命文化的舶來品。

    

    就連德國首相俾斯麥也不禁抱怨,他完全不能與普魯士保守主義者談論政治問題,因為他們會把所有事都扯到人與上帝的關係上去。

    

    德國早期的工業產品更與“嚴謹”和“高質量”絕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