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十四章 青花瓷(1)(1/5)

作者:莞簡妤字數:53810更新時間:2020-01-15 13:36:36

    很多人喜歡青花瓷,就像喜歡中國山水畫那樣。淡淡的少女妝帶著淺淺的幽藍是它獨有的雅致。晶亮的藍,不管是幾襲煙雨的侵襲,亙古的變換,還是美的那麽雅致,那麽動人心魄。

    從內容上來看,青花瓷畫豐富並提升了中國水墨畫反映生活的廣度,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

    我國陶瓷文化的底蘊非常深厚,製瓷工藝獨特,瓷器的類別更是五花八門。同一種瓷器在不同的朝代,特點也有所不同。中國製瓷工業中主流的品種之中就有青花瓷,它屬於我國製瓷工藝中的珍品。

    青花瓷以含氧化鈷為原料,通過在瓷器的胎體上描繪一些紋飾,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的。燒製而成的青花瓷器呈現藍色、顏色發豔、著色力強。

    青花瓷器在我國有很長的曆史,最早發現的完整標本是在唐代。而在元朝,青花瓷器可謂達到了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製作工藝逐漸成熟。到了明朝初期的永樂、宣德年代以及清朝的“前三代”,青花瓷器成為了主流。

    雖然都是青花瓷,但朝代不一樣,瓷器的器型、胎釉、青料、紋飾、款識、以及呈色均有不同。

    元青花:元朝的青花瓷器由於胎體使用“瓷石 高嶺土”的配方,提高了瓷器胎體中的氧化鋁的含量。而氧化鋁是耐高溫的,瓷器燒成的溫度變高了,燒製過程中瓷器的變形率逐漸變。所以多數器物胎體厚重,造型上較厚實飽滿。

    明青花:明代青花瓷器型和明朝洪武時期的人罐、大盤一樣,穩重端莊,敦實古樸。即使是像型的折沿盤,也極具大器風度。

    清青花:清康熙年間,青花瓷器的器型古拙大方,凝重質樸,渾厚、秀麗。早年間胎體比較厚重,中後期逐漸變薄。特別是胎體的質地,細膩致密。

    青花瓷屬於我國瓷器的珍品,特別是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青花。那都是會被炒成價的,不過這也得看是哪個窯場燒出來的。不過,具備一些識別青花瓷的方法也是必要的。

    用水將器物衝洗幹淨。過多使用高錳酸鉀的,水會呈紫色,有時用手指蘸點水一摸,手指也會染成紫褐色。順著太陽光,用高倍的放大看瓷器的表麵釉層。若表麵磨損縱橫交錯,粗細深淺不一,則屬於老瓷器,真品。新瓷器是沒有這種現象的。

    景德鎮是元青花的生產地,但元青花中所體現出來的美學精神,卻源自草原。景德鎮塑造了元青花的物質形體,草原賦予元青花內在的氣質與精神。這種氣質融入景德鎮陶瓷文化中,成為其中最具影響力的部分,並通過陶瓷融入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符號之一。

    元青花開啟了高溫釉下彩繪瓷的時代,開啟了中國陶瓷的輝煌時代。“遠看顏色近看花”,實用美術中顏色的作用十分關鍵。對青花瓷的讚美首先是色彩之美。但有趣味的是,白、青二色在漢文化中本不是最有魅力的色彩,甚至曾是被人討厭的顏色。

    先看白色。盡管白色也象征純潔、潔淨,但中原民間白色與喪事相關聯,“素車白馬”,白色是重孝的服色。白還有卑下之意,平民也稱“白衣”,未入仕途的讀書人為“白丁”“白衣寒士”。再看青色。“青”在漢文化裏象征春與活力,是吉祥之色;但“青”作為服飾顏色也有貧寒卑下之意,如“青衫”“青衣”“青袍”等等。

    因此,以青與白裝飾器物,形成青花的美學風格,並不是漢文化自然生長的結果,而是文化交融的結晶。毫無疑問,青花瓷的興起,與草原文化關係密切。

    首先是白色受到重視。唐代白瓷崛起在陶瓷基礎相對薄弱的北方,這是耐人尋味的。我們知道,當時北方政權的統治者大多是北方民族(或與北方民族有很深的血緣政治關係),而在北方草原文化裏,白色是善的象征。白瓷的發展意義重大,為青花瓷提供了最理想的畫底。接著是藍白兩色瓷的出現。

    關於西亞對於元青花的影響,學術界給予了很高的關注。最早用於青花瓷裝飾的氧化鈷料產自西亞。唐朝時這種顏料從西亞進入中國,在唐三彩中與其他色彩共同出現。唐代偶有藍白兩色的陶瓷器,但並沒有成為主流。

    草原民族世世代代的生活環境影響著他們的審美觀念。他們崇尚自然,熱愛藍白雲,藍白兩色對草原民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蒼狼白鹿”的傳中,白與藍是蒙古先祖的顏色標記。

    蒙古草原民族對藍白二色的崇尚是元青花興起的必備條件。因為一個民族的好尚要為其他民族接受,政治的影響力是第一位的。事實上,正是在打通東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元朝的多民族融合、多宗教文化並存,互相影響、交流互融,使青花瓷受到高度重視,最終成為那個時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產品之一。

    關於蒙古族文化與元青花具體的關係,尚剛先生在《隋唐五代工藝美術史》《元代工藝美術史》中多有論述,也有許多文物材料支撐這些觀點。

    值得注意的是,蒙元政權強力推進的青花瓷並未因王朝的更迭而失落。在明朝建立之後,青花瓷不僅沒有消失,而且越來越豐富多彩。

    元代青花瓷主要供北方草原民族的統治者以及海外貿易的需要,而從明代開始,對青花之美的喜愛已成為人們共同的追求。明代以後景德鎮民窯大量生產日用青花瓷具,這些青花瓷具的追捧者是中原的百姓。

    草原民族對於藍白雲的熱愛,借助權力的推動,逐步地改變了漢民族對色彩的好惡,甚至成為一種深植於漢民族文化中的影響後世的審美基因。

    青花瓷將來自草原的審美崇尚,融入中華審美體係之中,豐富了中華美學的內涵,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在景德鎮所在的贛鄱地域乃至整個江南,與青花色彩風格相近的藍花布是民間最為流行的服飾布料。這是一種十分耐人尋味的文化現象。

    其中的文化邏輯是:人們對顏色之美有著本能的感悟。青、白兩色是大自然最慷慨的美的饋贈,本應受到喜愛;但由於社會審美風尚習慣的影響,人們往往會失去對色彩之美的然感受,青花瓷借助草原政權的力量打破社會習俗,重新恢複了人們對這種顏色之美的感覺,重新發現了藍與白對比的美。

    總之,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相互包容,相互滲透,共同繁榮,形成了多元化的燦爛的文化。青花瓷作為廣泛流通的商品、貫通於各民族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在多元文化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文化交流、互鑒的結晶,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文化交流、互鑒的力量。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人們能見到的標本有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複;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

    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些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豔,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鬆,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

    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件為主,有複、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人們能見到的宋青花隻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

    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鹹淳元年(1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係。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采用了“瓷石 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

    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豔,有鐵鏽斑痕。

    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曆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遊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鬆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

    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凶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號”,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