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正文 第18章 :不合時宜(1/2)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4570更新時間:2023-10-28 00:17:46

    劉彥本以為吃飯過後會有人來催促出兵,可是事情沒有如他所料的那樣發生,羯軍隻是來了五千前鋒,這五千人還是騎兵,他們在等待後續的部隊到來,一旦步軍來到廣宗城(冀州)下,那麽戰爭就會拉開序幕?

    難以置信的,劃給劉彥的這些人竟是沒有任何建製,也就是說他們之中沒有軍官。他哭笑不得地抓緊時間整頓,將認識字的人挑出來充當文史,選擇長得強壯的人作為軍官。

    由於不知道乞活軍的軍隊建製到底是怎麽劃分,他在拓跋秀的建議下決定使用武帝(劉徹)時期的編製,淘汰病患老弱後分別劃為五人為伍、十人為什、五十人為隊、兩百五十人為屯、一千人為曲。這一整頓之下,三千四百二十六人中符合要求(指看上去有戰鬥力)的竟是隻有千餘人!

    那些沒有被選上的人驚慌了,他們擔憂自己會遭到拋棄,後來劉彥為了穩定人心借鑒曆來的慣例,宣布沒有被挑選上的人將作為“準戰兵”的輔兵,專門照顧“準戰兵”的日常生活。他很明白的告訴那些人,待遇必然會有所下降,不過並不需要他們上戰場。

    聽到沒有被拋棄首先鬆了口氣,那意味著還會有飯吃,至於不用上戰場,他們開心還來不及,怎麽會反對呢?

    華夏以來,幾乎每次戰爭都是幾十萬在打,這幾十萬其實並不完全是軍隊,其中的戰兵是指正規軍,數量大約是整體兵力的八分之一左右,其餘都是負責運送糧秣的民玞,有些則是民間自行組織起來打算跟著軍隊在後麵撿便宜的武裝。

    戰兵,顧名思義就是專門負責作戰的士兵,也是曆史上最早的職業軍人。秦時的“藍田大營”,西漢時的“羽林軍”“虎賁軍”,三國時期的魏“虎豹騎”,這些就是代表。

    “戰士”這個稱呼出現於春秋時期,專門用來代表當時的武士。後來每年戰爭的次數越來越多,頻繁的戰爭使得戰兵也就是武士大量戰死,沒有經過訓練的農夫不得不走上戰場,戰爭因為農夫也參加了,作戰的規模理所當然越來越大。

    農夫沒有經過長久的訓練,他們的戰鬥技巧低下和作戰不堅決隻能依借陣型來彌補和約束,戰陣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劉彥懂得一些基本的戰陣,現在卻是沒有時間讓他來玩“布陣”這個高難度的藝術。

    整頓完畢後,一個下午劉彥幾乎什麽都沒幹就是讓新編的千人隊學習怎麽排隊,他也不奢望一個下午練出什麽陣型,隻是初步讓這些人有一點軍人該有的樣子。比如說,學會什麽叫“隊”,什麽是“列”。

    戰鼓聲依然在奏響,卻是沒有聽見廝殺聲,直至傍晚來臨出戰令也沒下達。

    夜晚來臨後,劉彥終於下達解散的命令,他似乎覺得離組建一支軍隊的夢想越來越近?這是他第一次真正的擁有千人以上的隊伍,所以一整個下午都顯得很興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