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關於方舟子與韓寒論戰之我見(1/2)

作者:李子謝謝字數:4102更新時間:2023-10-28 18:56:28

    我不是韓寒的所謂粉絲。我很喜歡李敖的那句話——當我想崇拜一個人的時候,我就照照鏡子。所以,少年時代的韓寒因一篇參賽文章《杯裏窺人》一炮而紅時,我挺嫉妒他的。羨慕嫉妒恨的同時,我也慢慢被韓寒折服。韓寒的確是有思想的,不畏權威,敢說敢當,古道熱腸。現在,長大成人的韓寒有了自己風生水起的事業,有了自己的妻子女兒,幸福美滿,我的心裏竟有一絲安心的意味。韓寒終於沒有因為自己的恃才傲物、叛逆不羈而徹底離經叛道,他還是回歸了傳統,回歸了中國人對於安堵樂業的常規解讀。韓寒是個好孩子。

    好孩子韓寒還是迎來了麥田、方舟子等人的質疑。麥田提出了韓寒那篇《杯裏窺人》有人代筆的觀點之後,大抵覺得這份觀點無法劃歸到正常的文學質疑的範疇,便旋即道歉退出罵戰。說句實話,同韓寒的罵戰,不管是誰都落不著好處,韓寒是個太過機敏的對手,少年老成,且又正氣凜然。而方舟子卻沒頭沒腦,木愣愣接過接力棒,掀起這場方寒罵戰的**。對這場罵戰的來龍去脈了解一番之後,我不厚道立馬加入80後領軍人物韓寒的陣營,也想對“倒韓派”和方舟子唇槍舌劍一番:

    首先,方舟子說“法院也無法判定韓寒是偽天才”,當然,因為韓寒是如假包換絕無摻水的真天才。《杯裏窺人》不過是韓寒叛逆思維的初露端倪,當人們沒法懷疑一個十四歲的少年竟能比四十歲的方舟子輩更能不惑的時候,便隻好懷疑這種不惑是一種抄襲、一種代筆、一種造假。《杯裏窺人》之所以會讓人驚豔訝異那是因為中國的應試教育養出了一堆的循規蹈矩,在這一堆的循規蹈矩、按部就班之中突然有個人還露出叛逆的犄角,人們便立馬尊為天使,把他供奉到神壇之上,久而久之,大家夥又不甘心怎麽能讓這樣一個看似異類的東西被人三叩九拜歌功頌德呢?於是質疑打假。其實,我看韓寒的《杯裏窺人》一點兒都不覺得是奇跡。駱賓王七歲便能作《詠鵝》無人懷疑他是否造假,因為他是作古之人,人們對死人總是寬宥的;一個一年級小學生看見秋風掃落葉便脫口吟誦“落葉滿階紅不掃”,無人怪責他抄襲,因為他不出名,罵一個無名小卒並不能給自己帶來什麽經濟或其他方麵的利益。所以,韓寒要慶幸,因為你是名人,且是出名過早的人,所謂罵戰或胡鬧都是天妒英才的畸形表現。

    其次,方舟子說“韓寒不熟悉自己的作品令人生疑”,試問方舟子你對自己寫過的每一篇文字都倒背如流印象深刻嗎?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方舟子說不定會拿出讀四書五經的韌勁重新回去看自己的文章,好記住期間每一個標點符號,然後同“挺韓派”對簿公堂。作為一名喜歡寫作的人,比如說我,我就對自己的文字記不住,所以我完全理解韓寒。隔一段時間回去看自己寫過的東西,我甚至驚異我那時怎麽會發出這樣的議論,或在小說裏安排出這樣的情節和人物來。人民文學副主編商震先生說寫小說一定要有文本設計。這是四十不惑的中年人的觀點。這應該是科學的嚴瑾的寫作態度。但是我們許多80後90後的寫手們的確和韓寒一樣都有不打草稿、不修改段落的寫作習慣,這種習慣肯定是有問題的,需要改進,但是這決不能成為方舟子之流去下定論說“韓寒的手稿不能證明他沒有找人代筆,而法院也隻能證明手稿的年代”。若十來歲的韓寒就已經預料到若幹年後有個叫方舟子的不惑中年會出來指證他的文章是找人代筆的,而早早便抄正了幾萬張手稿等候今天為自己作證的話,那我隻能說韓寒的確是天才,難怪法院無法判定他是偽天才,難怪方舟子輩對韓寒要如此群起攻之,因為三十歲的韓寒早就被人尊為中國的當代魯迅,而方舟子到六十歲都沒法冠上這個頭銜,所以黔驢技窮,狗急跳牆也隻好變成這位“打假鬥士”的上上之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