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170章,國際利益的誘因(2/3)

作者:閩南愚客字數:7794更新時間:2020-02-25 02:53:10

    隻是,軍火貿易考驗的是國內生產力,所以美國政府一開始並沒有把重心全部放在這方麵,為了賺取更多的利益,選擇了在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政治投資。很顯然,政治投資收益雖然豐富,可惜風險實在過大。

    在吃了虧之後,美國這才又轉回軍火貿易的老本行。

    之前參與政治投資失敗的大財閥們,為了填補這筆損失,他們咬緊牙關在國內一下子擴大了六倍之多的軍火生產線,更瘋狂的是整個擴大生產規模的工期僅僅用了半年時間。不得不說,這次美**火商人們是下了血本。

    但畢竟軍火貿易的收益是穩定的,而且在改變了對歐洲大戰的策略之後,美國不再隻顧著協約國一邊,同時也利用瑞士的名義公司與同盟國建立貿易合作,真真正正建立了兩頭的戰爭貿易關係。

    事實證明,改變投資策略之後的美國果然從之前的虧空中恢複了過來,這也最終導致美國沒有卷入這場世界大戰,而是“地地道道”的做了一回“中立國”。

    經曆這場歐洲大戰的投資風波,美國政府並沒有因為挫折而變得更堅強,相反顯得越來越混亂起來。政府與私人財閥之間出現很多矛盾,導致從一九一六年下旬直至今日,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一直搖擺不定。

    政府與商人之間的分歧圍繞在歐洲戰爭的持續利益方麵。政府認為戰爭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辦法再繼續下去,而應該盡快促成歐洲和談,然後介入歐洲戰後重建的市場。但是私人財閥卻咬定之前的投資失敗是必須挽回回來,這才符合商人的利益,如今既然軍火貿易市場趨於穩定,那就應該繼續下去,至於戰後重建的利益那是另外一件事。

    美國政府希望歐洲戰爭結束,私人財閥卻希望歐洲戰爭繼續下去,這種尖銳的對立意見讓美國陷入了一種躊躇難定的地步。

    但是如果事情繼續僵持下去,美國政府依然沒有辦法說服私人財閥支持官方的外交政策,相反私人財閥還會采取他們一貫的作風,拋開美國政府不理,以私人力量來幹涉歐洲的戰爭局勢。當私人財閥的力量過於強大時,他們的能力事實上已經超越政府。

    關於從歐洲戰爭中獲取利益的問題,不單單隻有美國這一個國家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剛剛從戰爭中脫身離開的中國,同樣有一些掌握著流動資金的商閥蠢蠢欲動。這些商閥自然是收到了中央政府的風聲,元首吳紹霆鼓勵民營軍火商向國外出口軍火,潛台詞就是希望國內的軍工商人能夠抓住機會,趁著歐洲戰爭還沒有結束之前,好好的賺一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