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變化(2)(1/5)

作者:瑞根字數:18098更新時間:2020-02-25 13:56:17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這30年,也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煥發勃勃生機的30年。從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到計劃與市場關係認識的不斷深化,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到科學發展觀的形成……30年來,哲學社會科學充分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在推動我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中實現了自身的大發展大繁榮。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學處於繁榮發展的新時期。廣大經濟理論工作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緊密聯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重大經濟問題,吸收借鑒當代西方經濟學的有益研究成果和分析工具,積極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濟規律,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發揮了巨大的實踐作用。30年來,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是與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們從三個方麵簡要介紹經濟理論研究的重要進展和突破。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正確認識我國社會所處的曆史階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也是進行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前提。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經濟理論界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曆史階段的研究趨於活躍,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處於初級階段即不發達階段的論點,產生了重大社會影響。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提出了“我們的社會主義製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的論斷,並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了規範的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正式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現在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並首次將“物質文明還不發達”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全麵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含義、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務,標誌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作為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係正式提出。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理論研究最重要、最突出的成果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的重大貢獻和發展。它使我們對我國的基本國情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從而成為現階段我國各種經濟問題研究和經濟政策製訂的重要理論依據。

    經濟體製改革理論研究的重大突破

    30年來,經濟體製改革理論研究基本是沿著對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重新認識這條線索展開的,集中反映在對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三大基本特征——計劃經濟、生產資料公有製、按勞分配認識的逐步深化和重大突破上。

    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正式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改革原則,打破了長期以來將計劃與市場視為水火不相容的傳統認識和計劃經濟的絕對壟斷地位。之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認同社會主義經濟也是商品經濟的觀點,強調市場調節與計劃體製的相容性。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製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強調要按經濟規律尤其是價值規律辦事,充分運用市場機製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打破了將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認識,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強調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中計劃與市場的內在統一性,提出在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中“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新型經濟運行機製,這就將市場的地位進一步提高。1992年鄧小平同誌的南方談話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就從根本上破除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屬於社會基本製度範疇的陳舊觀念,使多年來關於計劃與市場問題的論爭擺脫了意識形態的束縛,為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掃清了障礙。不久,黨的十四大確定,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模式。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大發展。此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完善而不斷充實和發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