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八十三回 始足(2/3)

作者:水瓶座·傑字數:10154更新時間:2020-02-26 10:31:03

    十八歲以上地成年人,陸仁的安排是開辦夜校!來不來全憑自願,學費當然可免,但飯就不包了。還有就是這三個年齡段之間是有遞進性的。比如說學堂開課後,頭一年已經十二歲的孩子隻能吃一年學堂飯,但在次年仍然可以讀半日課,以此類推。

    別的不說什麽,這夜校一開陸仁還得去考慮照明上的事那。那年頭可沒電燈,單憑火燭一是危險,二是會把大家的眼睛搞壞。最後陸仁還是決定采用銅鏡反光再多點聚光的方法。至於黑板和白石灰筆則不難解決。

    另外該學什麽陸仁也考慮了一下,最後是決定先教會讀書認字也就行了,什麽聖賢書大道理之類的就不去管他。其實來這裏讀書的都是些平民,家境稍好一些的都會送到書院裏去,也就是說肯送孩子來讀書多數是不想當“睜眼瞎”而已。但陸仁也作了一個不同的選擇,就是從產業人員中專門抽調了幾個精於計算的人出來,好歹要把加減乘除這些初步的數學教下去,再就是要教會用算盤。簡單點說,陸仁也就是把小學一至三年級的課程給安排了出來而已。

    到不是陸仁不想多選,他自己甚至想把幾何學給搬出來,而有自己依稀記得的一點化學、理工之類的東西。隻是這些東西他自己都拿不準,哪裏敢往外搬?再者有很多東西陸仁也知道並不適合在當時的情況下冒然給整出來。盡管如此,陸仁還是準備了麵積、體積、勾三股四弦五這幾樣最基本也最實用的幾何學。

    接下來陸氏村就熱鬧了,選地、修路、建房。處處忙得不亦樂乎。陸仁自己則躲在房裏準備一些幾何學的課本並詳盡地解釋給那幾個“數學老師”聽。本來以為會很難教,結果卻是一點就通。說起來陸仁挑出來的這幾個人早

    船塢中的工匠,真要算那些幾何題一點不差,再怎麽天和材料計算什麽的打交道那!至於教識字的老師就不難找,挑了幾個稍微上了點年紀讀了不少書卻又沒什麽名氣的書生出來就行。

    忙了一陣子年關將至,到臘月二十陸仁就發下話去讓大夥兒把村裏修路建房之類的事先停一停,再轟走了那幾個準“數學老師”,自己回房往床上一躺有氣無力的嘀咕道:“就先這樣吧。累死人了啦!”

    累歸累。陸仁心裏卻知道累地值。按他地想法。這族宗族統一性地教育會為家族大規模的培養出人才,一但見效並流傳出去,其他的世家就勢必會效仿。

    誰都知道人才是成事的根本,而有著眾多優秀人才的家族無疑就會是強大的家族。因此但凡是有遠見的宗主都會重視這種能為家族提供優秀人才地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老早就有家族在使用,像荀氏的穎川書院就是一例。之所以說是效仿,指的並不是人才的培養方式,而是這種教育方式的維持方式。即陸仁這種“陸氏義務教育”的經濟提供方式!

    那時的讀書學習可以說是士族的專利,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你沒錢讀不了!筆、墨、竹(紙還沒有推廣,帛又太昂貴)、硯,哪一樣不要錢?再加上書院地維持、教書先生們地生活用度,這些都是要學生們掏腰包的。當然,也有些大家名儒本身家境富裕,不在乎這些或是為了自身名望之類的因素會免費收幾個寒門士子當學生(劉備是盧植地學生就是一例,隻是盧植並不怎麽喜歡劉備這個學生。會不會是與劉備太窮有點關係?純屬說笑哈)。但那必竟是極少數。真正由家族拿錢出來興辦並且維持書院的運作,這種情況據陸仁的所知根本就沒有。就算是同族之人,拿不出學費因而沒能讀書的也極多。有名的荀氏都有不少這樣的情況。

    陸仁所做的就是想打破這種情況。把學費支出從個人的經濟擔子上轉交到家族上來,但他為什麽要這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