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七回 遊龍出淵(中)(2/3)

作者:水瓶座·傑字數:8360更新時間:2020-02-26 10:35:10

    到了三國後期,諸葛亮重視農業生產的同時也重注“治兵講武”,以蜀兵兵力上常年處於劣勢地情況,硬是能打得魏軍不敢和蜀軍野戰,這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麵來解釋軍籍的戰鬥力。

    (PS:以上有些是瓶子的個人推斷,各位可別當真!)

    到了陸仁這裏,陸仁當然不會傻傻的去取原樣用軍籍製。以前的章節裏曾說過,陸仁是取消了軍籍的,手上的軍兵多以招慕為主,招慕來的兵士也都有年齡與服役的年限。年齡上規定是二十至四十歲,年限則為五年。這五年當中,兵士就是專門打仗與治安的,日常的訓練很嚴,但是相應的待遇也比較好。而且五年的年限一滿,可以得到土地耕種,或是選擇進入專門的手工藝學校進修,修業完成之後就會是手工藝者什麽的,不愁沒出路混飯吃。

    說起來這也和陸仁的國力狀況有關。諸候們采用役兵製,很大程度上是經濟實力不過關,養不起過多的專屬兵士,而且兵士們年紀一大,打仗派不上什麽用場,後期的安置也是個問題。可對陸仁來說卻沒有這種問題,陸仁有錢、有糧、有土地、有產業,完全養得起、安置得了,且不說漢末時期人口銳減,陸仁開發的又是當時人們眼中的“蠻荒之地”,土地要多少有多少,就算是大陸的土地不夠用了,陸仁還可以趁機大舉移民。把人口往海外塞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陸仁還巴不得多一些曾經在當過兵,有著嚴明軍紀習慣的退伍老兵加入到農工商等產業中來。因為陸仁手下的兵除了軍訓等務之外,還被強製性的參於過文化學習,相對來說素質比較高。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陸仁手下早期退伍下來地兵,現在很多都是夷泉各行業中的一流人才。

    正是由於這種做法,使得陸仁境內的發展十分穩定,連荀這樣的王佐之才投奔陸仁,了解到陸仁的做法之後都曾經大大地感慨過一番,稱陸仁能“盡人所能之利”,因而對陸仁這種以兵利國,國富養兵的做法佩服得五體投地。當然荀也仔細的考較過,知道這種全力養兵的方法是要以足夠的國力為前題。而曹操、劉備、孫權這些人,還不具備這樣做的條件。

    好像扯遠了,就此打住。簡單點說,陸仁的兵就是兵。在服役期間除了打仗,什麽事都不用去管,反正陸仁養得起。換句話來說。陸仁的兵製到與諸候大將們的私兵相近。而在那個時期時,戰鬥力最強地兵往往就是那些肯花錢糧讓私兵們吃好穿好的大將的私兵。三國中最能打的幾位,如蜀地關羽、魏延是,吳的甘寧都是一樣的“善養士卒”,然後便“士卒願為之用命”。這些人地錢糧俸祿很多嗎?這樣做能養得起地兵數當然不會多。陸仁所做的,無非就是憑著充實的國力,把這個麵擴大了很多倍而已。人數少的時候或許不怎麽樣。但是這樣的兵一多。那就很可怕了。

    還有一些如整訓、軍紀、勸導方麵的事,這裏不一一細說。總之在陸仁的夷泉,這十多年來人們已經形成一種心態,就是當一個好兵是一種榮耀。而一個退伍下來去工坊商行等地方求職地老兵,也是各行業裏地搶手貨,如果是有戰功的退伍老兵那更是不得了。另外年限將滿,年紀又不大,且沒有犯過大錯並有功在身地老兵,還可以請求進入軍校深造數年,出來一般便會是中層的軍官。兵士們這樣周而複始,再連上夷泉先進的武器裝備,陸仁手下夷泉軍兵的戰鬥力之強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