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正文 第18篇 北京:獨占鼇頭領風騷的天台7(1/5)

作者:江南字數:12848更新時間:2023-10-29 18:10:58

    ·卞誌良:抓住機遇,終將走向強大

    卞誌良,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是山東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泰山體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是中國體育產業的領軍人,是全國民營企業十大新聞人物之一。

    泰山體育產業集團的前身是泰山體育器材廠,2005年經國家工商總局核準注冊成為唯一的一家民營體育產業集團,現轄六個子公司和五個分公司,擁有員工2300餘人,占地麵積33萬平方米,年產值近20億元。在2005年十月《經濟日報》公布的由國家統計局排名的全國前十名體育器材生產企業中,泰山集團名列第一。

    殊不知,泰山體育產業集團原來僅僅是一家名不見徑傳的小作坊,能有今天這種輝煌,全憑兩個概念:一是把產品做到家;二是把產品打到北京去。

    那麽,泰山體育產業集團這一路是怎麽走過來的呢?

    1.從“毛驢車”到“奔馳”

    1980年,“泰山”還是一家小型帆布加工廠,廠長卞誌良去濟南的一所高校賣篷布,在與學校的接觸中,他注意到學校訓練用的體操墊子、拳擊布袋都已經很破舊了,認為自己的廠子可以做質量更上乘的墊子和布袋,恰好他聽到學校正打算向南方訂貨的消息。於是卞誌良找到學校領導,幾經努力,校方同意他先做個樣品看看。卞誌良深知機會難得,他迅速趕回家,由於沒有廠房,他就把自己家的炕頭當車間,幾天後,一批質量上乘、手工精細的體操墊子和拳擊布袋生產出來。當時由於廠子規模小、資金少,送貨成了大問題,卞誌良和妻子商量後決定趕著驢車去濟南送貨。

    就這樣,卞誌良和妻子整整走了三天三夜,從此開始了一個體育產業集團的發展曆程。如今的卞誌良每每提起這段經曆,就會說:“要沒有當年趕著小驢車去濟南送貨的那股子拚勁,我今天也不會坐上奔馳車,更不會有今天的泰山體育集團!”而說起企業的經營之道,卞誌良認為,遇到困難不言放棄和永不服輸的拚勁是第一位的。也正是憑借著這種精神,泰山體育產業集團有了今天的輝煌。

    2.要做品牌必須進京

    在中國,很多企業是做幕後的產品製造者和加工者,“貼牌製造”使消費者在產品的外表上根本無從知道真正生產廠家是誰。為了能拿到訂單,泰山也曾經是這種“貼牌”企業中的一員,為的就是能夠賣出產品,獲得效益。

    但是時間久了,卞誌良便開始琢磨:單純的貼牌很難使體育用品產業獲得大發展,要想做大做好企業,必要走整合資源、打造品牌的道路。於是,卞誌良帶著自己的產品走南闖北,到處聯係客戶。他曾用兩年的時間跑遍全國20多個省市,漸漸為自己的產品打出了“名氣”。此時他認為,要想把自己的品牌打響,必須從北京做起,於是他進京,找到國家體操隊,為了能成為國家體操隊訓練專用體操墊生產企業,卞誌良曾帶著自己的產品在國家原體委訓練局門外等了足足三天三夜,最終說服了對方。經過體操隊員的使用,大家對卞誌良提供的體操墊子反應不錯,於是同意讓他長期供貨。

    產品終於獲得了國家級的認同並使用後,他正式為自己的體育器材注冊“泰山”品牌。經過多年的發展,泰山在體育器材上站穩了腳跟,一些國外體育器材專賣店更以賣泰山品牌的體育器材來顯示店鋪的高檔。卞誌良說:“過去是做產品,而今是做品牌,品牌效應讓企業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可謂經營戰略的又一個方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