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304章 首長往事(2/2)

作者:西樓月字數:5356更新時間:2020-02-27 06:23:13

    回京之後,張一凡加快了對農村經濟建設的步伐,決心打造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典型。

    現在時機基本成熟,江淮沿海城市基本發展起來,農村經濟在這段時間裏,得到飛躍性的發展。

    張一凡的夢想是,要實現農村城鎮化,打造全新的農村經濟。

    其實這個夢想並不是太難,隻要全國實現大聯盟,這種日子指日可待。

    象江淮之地,就有很多農村實現了城鎮化。

    大多數農民把自己的地租給花木公司,或者給個人整體承包,其他的人都進工廠上班。除了外資企業,也有村辦企業。

    由於企業奇多,勞動力短缺,因此連六七十歲的老人家,都可以從工廠接到一定的貨源,在家裏慢慢製作。象這種情況,農村與工人已經沒多大差別了。

    而且還有很多農村,把集體的土地拿出來建住房,實行整體搬遷,這樣更加可以閑置出大片土地搞開發。當然,這隻是江淮沿海以及內地一些富裕的地方,象大西北以及其他貧困地區,尚不能與之比肩。這就突出了偉大的鄧小平同誌所說的,讓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的原則。

    畢竟誰也不可能讓十根手指一樣齊,起步有先後,致富也有快慢。

    在回京的幾次會議上,張一凡多次提出,要再進一步加大農村經濟改革力度,推廣農村醫療改革,我們要真正實現幼有所養,老有所依,壯有所用。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隻要把農業經濟搞上來,我們才能快人一步,實現富國強兵的願望。

    從改革開放的曆程來看,我們先是實現了招商引資,致富了沿海眾多省份。有了外資的流入,使其入流產業得到迅速發展,於是誕生了很多民營企業。

    這些民營企業大都是配套工廠,為外資企業提供各種材料。

    這算是改革開放的第一步。

    在引進外資的同時,加快了城市發展步驟,引發了全國打工熱潮。這種大遷移的打工模式,讓部分打工者因此發家致富,也讓一些城市精英奠定了創業的基礎。

    而人口的流動,更讓交通事業得到了飛快的發展。有了流動人口,住房問題隨之發生改變。各項經濟指數隨之上漲。

    第二階段,就是我國民營企業的大轉變。一些配套工廠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斷變大變強,漸漸有了自己的品牌,從當初的供應商,變成了現在的出口商。

    這是企業的變革,也是時代的進步。

    由一種產業,帶動另外一種產業,整個社會都連貫性地發展起來。

    我國民營企業的壯大,有的甚至已經替代了這些外資企業。有了他們的自主品牌之後,他們又進一步培植了自己的供應鏈,隨著他們的壯大,供應鏈也隨之壯大,如此循環往複,工業發展就這樣起來了。

    正因為工廠企業的增多,帶來了大批的流動人口。市場經濟促使了房產地業的發展。這些人要買房,要租房,換房,一環接一環,整個社會就象巨大的輪子,在飛速前進。

    並且從沿海向內陸推進,將影響力已經擴散到了全國,中央在提出開放大西北的時候,東西呼應,祖經濟蒸蒸日上。

    如果您覺得《官道天驕》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879/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