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百六十二章 武裝護僑(2/5)

作者:西方蜘蛛字數:22432更新時間:2020-02-27 06:53:03

    護法軍的內訌,令中央政府的壓力大為緩解。2月27日,也就是程璧光被刺殺的次日,中央收到了新任駐海參崴總領事邵恒睿的緊急報告,指出:日、英、美都以“護僑”為名派出軍艦,作為協約國的成員之一,“我國既已實行加入戰團,亦當速派軍艦來崴,相機應變,不但得以保護僑民之生命財產,假令一旦失和,俄國退讓之際,該三國對於俄國亦必有所要求,倘或鹹爭利權,提起分割租界事,該三國定收捷足先登之效,此千載不遇之機會,而我國僑民較諸他國眾多,若無武力以作後盾,未免向隅矣。”

    邵恒睿在發給北京的電文中說:“我僑民之眾,關係之巨,處常之難,應變之險,遠非他國之比。果真處於絕交或交戰地位,又或猝值暴變,人有自衛之力,我何所持。人可鼓掉而去,我將焉往。前慮運糧為梗,我先受餓,茲虞風雲莫測,我先蒙難”。

    國務院隨即進行了討論,終於在3月13日決定:派遣一艘軍艦前赴海參崴護僑,由海軍部負責落實。海軍部在3月20日指定了“海容”號巡洋艦擔負這開天辟地的出國護僑任務。

    “海容”號巡洋艦,是當時中國海軍的主力軍艦。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向德國伏爾鏘造船廠訂造了3艘軍艦,排水量2950噸,分別命名為“海容”、“海籌”、“海琛”,軍史上統稱為“海容級巡洋艦”。3艦在1937年抗日戰爭中,均悲壯自沉於江陰附近的長江航道,以堵塞日本海軍的進攻之路。

    中國派遣軍艦赴俄護僑,激怒了日本。此時的日本,正致力於建立中日的共同防衛體係,以便攫取自己在“北滿地區”的特權。中國的單獨行動,大大打亂了日本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的計劃。

    可以說,“海容”號奉命赴俄,因力量依然單薄,對護僑來說,實際意義並不大,但這不僅是中國執政者第一次通過武裝護衛的方式表示對海外僑胞的關切,更是在當時的弱勢環境下,對日本逼迫的一次“軟”對抗。

    在日本的高壓下,中央政府一邊盡力敷衍日本,另一邊敦促“海容”號盡快成行,將生米煮成熟飯。外交部不斷催促海軍部,“即日開駛”,並電告海參崴總領館,切實做好“海容”號的煤炭、淡水、食品等補給供應。4月9日,在日本的一再責難下,“海容”號駛離國內軍港,4月16日在華僑們的歡呼聲中,進入了海參崴港口。

    此時的海參崴港口中,已經有了另一艘懸掛中國五色國旗的商船“飛鯨”號。“飛鯨”號屬於國有企業“輪船招商局”,此次奉派前往海參崴撤離華僑。這也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動用民用交通工具從海外撤僑。早在確定了“海容”號巡洋艦赴俄的同時,中國外交部就要求交通部和東三省地方,緊急加派機車、商船,從陸海兩路加快撤僑。“飛鯨”號於4月10日出發,先期到達了海參崴。

    “海容”號巡洋艦抵達後,“飛鯨”號的撤僑工作得到了巨大的支持,當俄方禁止華僑們搬運兩具棺木上船時,在外交交涉無效的情況下,“海容”號巡洋艦應總領館的要求,“派兵四十名,登岸排立”,在武力麵前,俄方邊檢人員也隻能退讓,“始得將樞裝運”。“海容”號巡洋艦抵達後的第三天(,“飛鯨”號就滿載了5名華僑,起錨返航煙台港。

    “海容”號巡洋艦在海參崴,還多次派兵登陸,前往保護因爭奪工作機會而被當地人包圍的華工。幾次三番武裝示威後,針對華人的暴力行為大為減少。

    與此同時,中央宣布放鬆自上年聖誕節開始執行的對俄糧食禁運,對運往海參崴的糧食車隊或船隊,一律從速放行,以緩解海參崴的糧食危機。國內各地立即停辦赴俄工作的護照,旅俄華工最多的山東全省動員,做好僑民的安置準備。

    “海容”號巡洋艦進駐海參崴還不到一個月,“捷克軍團”發動叛亂,遠東局勢更為混亂。

    捷克軍團全稱是“捷克斯洛伐克軍團”

    ,本是協約國武裝力量的一部分。當時捷克斯洛伐克還在奧匈帝國統治下,為了爭取民族獨立,捷克斯洛伐克的僑民們組織了誌願軍部隊,加入俄、法等協約國的軍隊序列。而在東部前線,與俄軍對抗的德奧軍隊中,不少捷克斯洛伐克士兵也投奔俄軍,到二月**爆發時,俄軍中的捷克軍團人數高達5萬。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