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百四十七章 鬆山(2/4)

作者:西方蜘蛛字數:13572更新時間:2020-02-27 06:54:42

    敵堡壘主體之構築,大部分為三層,上作射擊與觀測,中作寢室或射擊,下作掩蔽部或彈藥糧食倉庫;更於下層掘斜坑道,其末端築成地下室,又有於下層之四周築地下室者。堡壘上掩蓋圓徑至70厘米之木柱,排列成行,積四五層,上鋪30毫米厚的鋼板數層,積土厚逾1米,雖山炮命中,亦不能破壞此堅固工事。堡壘出地麵之四周,安置盛滿沙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間複加鋼板數層,桶外被土,故150毫米榴彈重炮命中不能破壞,內部所受之震蕩亦微。堡壘內三層之間,亦蓋以圓木徑50厘米者二三層,故上層倒塌不致影響下層。堡壘間之交通壕,縱橫交錯,更掘暗壕以通堡壘內之坑道掩蔽部,及陣地邊緣交通壕,上間有掩蓋,或以壕之側壁掘掩蔽壕成環形,守備陣地或伸出以消滅死角。”

    1942年5月進至怒西後,日軍就將鬆山作為警備中心、進攻據點和防禦支撐點三位一體的戰略目標,開始陣地建設。1943年,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敗退,日軍戰略專家預見到鬆山作為支撐滇西和緬北防禦體係重要支撐點的作用凸現為首位,為最後的困獸之鬥,擬將鬆山建設為永久性防禦要塞。

    於是,緬甸方麵軍第15軍令第56師團出動工兵聯隊,並從滇西、緬甸、印度等地強征大批民夫,在工兵聯隊指揮下晝夜施工,拉孟守備隊的兵力也投入到工程之中。

    地堡群的修築分前後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將鬆山作為進一步進攻保山的前進陣地而考慮,同時以應對遠征軍反攻為輔,因此主要修築了本道陣地、原口山陣地等外圍陣地共17處,其中包括兩處渡河監視點陣地。工程由工兵第56聯隊負責,於1942年底竣工。第二階段,日軍看到進攻無望,轉而以鬆山做支撐點式防禦為主,著手對鬆山腹部陣地進行加固與擴展,共增設、改設及加固原有陣地11處。工程初期由工兵第56聯隊、後由拉孟守備隊步炮兵負責,於遠征軍反攻前夕完成。

    工程最大的問題在於當地缺乏水泥,因交通不便也難以從遠處運送,這迫使日軍在工事設計和就地取材方麵做最大努力。所以在修建主體工事的大口徑榴彈炮掩體時,將壕溝挖到在地麵上隻可看到炮口的深度。而壕溝壁分三道防護牆,最外圍是夾層,日軍把兩人合圍粗細的圓木鋸成兩米多長的木板,兩層木板中夾厚32毫米的鐵板,直栽入土內作防護牆;然後是兩排裝滿土石的鐵桶組成沙石防護帶;最後是木樁牆,牆體每隔兩段或三段木樁就縱向或橫向地用鋦子加以固定。壕溝內的柱子也是把幾根鬆木捆在一起使用。

    由於缺少水泥,工兵第56聯隊長小室中佐便命令在鬆木上麵埋上泥土充分地加以固實,再在表麵鋪上雜草做偽裝。 以此保證防禦工事的強度能夠抵禦榴彈炮炮擊與空襲時的直接命中。後來還發現該構造能夠防水,則是意外收獲了。

    工事建造中最大的體力消耗在於圓木的采伐與運輸。小室中佐深知陣地上的大樹可作為掩護陣地之用,不能砍。這樣,所需的木料就要從主陣地南麵山穀中的密林中采伐來。可以想象,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用自製的牽引車與人力來搬運那些鬆木有多艱苦。這些困難都在日軍對“大東亞聖戰”之勝利結局深信不疑的狂熱中被克服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