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百九十四章 邊打邊談(3/5)

作者:西方蜘蛛字數:25768更新時間:2020-02-27 06:55:47

    晉察冀軍區派往東北的部隊有11個團和兩個支隊,共4萬人。除冀熱遼軍區的第11、第12、第13、第16、第18、第46團和2 個支隊先期出關進入東北地區外,沙克率領的冀中第31團,周仁傑率領的冀中第62團、第71團,也於10月到達東北地區。李運昌到達沈陽後,又調冀東第15團到沈陽,擔任東北局警衛任務。

    派往東北的部隊,還有呂正操率領的晉綏軍區第32團 人,早在10月中旬到達沈陽;鄧克明率領晉冀魯豫軍區之第24團1500人,經冀中北進,於10月下旬到達沈陽以西地區;周桓率領的太嶽支隊 人,也按照**中央的要求,於10月到達東北地區。

    各解放區調往東北的主力部隊,都克服了時間緊迫,路途遙遠,時近寒冬,衣單被薄,水土不服,醫藥匱乏,供給不足等種種艱難困苦,勝利到達東北指定地區,總計達8萬人。

    除此之外,**中央原決定派遣陳賡和葉飛縱隊以及中央黨校、延安大學去東北,最後定於12月2 日才改變計劃不去東北的。

    各部隊出發前,部隊普遍進行北上動員,抓緊時間進行了形勢和任務教育。克服了部隊中程度不同地產生“**到頭”要過太平日子的思想。有些則對國民黨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對其抱有幻想,有的還存在地域觀念,不願離開老區,不願遠離家鄉。這些觀念是部隊北上執行戰略任務的嚴重思想障礙。對此,各部隊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教育。山東軍區所部、新四軍3 師在闖關東中邊組織幹部學習動員,邊緊急收攏部隊。在很短的時間內順利將部隊收攏歸建,從而確保了北上行動。

    晉冀魯豫軍區、晉綏軍區和陝甘寧邊區的北上東進部隊,在指戰員們的思想感情上,對遠征也一時轉不過彎來。通過教育,部隊的思想認識有了很大提高。延安炮校師生絕大多數沒有到過東北,他們是消除了東北冬天“一擦鼻涕鼻子就掉了,一搓耳朵耳朵就掉了,甚至連小便還要用小棍往下敲”等顧慮後上路的。

    新四軍3 師在遠征中,不畏嚴寒、饑餓和極度疲憊,在部隊嚴重減員、氣候水土不服的條件下趕赴指定位置。山東、蘇北等地方黨政軍領導和人民群眾對主力部隊戰略轉移給予了大力支持。

    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新四軍3 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等領導,在率部北進前,對當地黨政軍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充實加強了地方的各級組織領導,調整了部分領導骨幹,擴充部隊,留下一批武器,加強了堅持原地鬥爭部隊的戰鬥力。

    在主力北進的同時,**中央還派遣大批幹部隨軍隊進入東北,開辟這一總根據地。

    冀熱遼軍區部隊向東北進軍時,從地方抽調地委書記、行署主任以下的25個團架子的多名幹部隨軍進入東北。9 月二日,由張秀山率幹部800 餘人,從延安出發,後到晉西與林楓幹部團匯合,組成1500人的幹部團,在武裝部隊護送下,於10月上旬到達東北地區。9 月17日,**中央又決定抽調4p多名幹部分批開往東北指定地區。隨南下二支隊行動的延安五幹隊、九幹隊2多名幹部,也在中途奉**中央之命,隨軍進入東北。山東軍區組成30個團架子的名幹部,分批從海路和陸路隨部隊進入東北。按照中央軍委1945年10月8 日指示,原擬回山東的華中幹部3人,作為20個團架子的幹部配備從華中地區轉赴東北。晉冀魯豫軍區組織25個團架名幹部,按**中央指示,集中一批走一批,由武裝部隊掩護,分期到達東北。

    在**中央東北局的統一領導下,從各解放區調來的軍事、政治、技術和地方幹部共2 萬多人按照**中央實行分散的方針分赴北滿、南滿。東滿、西滿廣大地區,發動群眾,建立政權,擴大地方武裝。

    在如此短促的時間裏,對八路軍、新四軍部隊和**中央黨政機關進行如此規模的大調動,這在**曆史上是空前的。十餘萬軍隊和幹部,由南向北在數千裏戰線上移動著。這種移動有兩個方麵:一是“向南防禦”是公開進行的,從浙東、蘇南、皖南和皖中解放區向蘇北及皖東後撤;而原在蘇北和皖東的主力則迅速向山東開進。二是“向北發展”也就是向山東和東北運動的**武裝力量則是在秘密的狀態下迅速向東北進軍的。這二者在當時為的是什麽呢?都是為了保衛抗戰成果,建立一定的能與蔣介石集團相抗衡的實力,以爭取在相對平等的條件下,實現國內和平,使戰後的中國不再為戰爭所困擾,能夠走上一條和平發展的民主之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