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百九十六章 全麵內戰即將爆發!(3/5)

作者:西方蜘蛛字數:21040更新時間:2020-02-27 06:55:50

    正因為如此,當抗戰一旦勝利,東北地區立即成為蘇。美、**和國民黨“三國四方”的“競技場”,在這“三國四方”的實力較量中,誰有實力,誰就能在東北獲得利益,這豈是一紙條約所能包辦得了的。

    中國經曆了八年抗戰的苦難,無論是淪陷區或者是大後方到處是一片荒涼破敗的景象,這次戰爭對於社會生產力的破壞程度是中國現代曆史上最為嚴重的。美國駐重慶的情報官員們向其政府的報告中是這樣記述的:中國的情況,無論在哪個方麵都很糟。與外部世界的貿易全部停頓。通貨急劇膨脹;學生、職員和士兵都感到生計難以維持。中國的鐵路叨%陷於癱瘓。全部車輛都被砸爛焚毀,隧道和橋梁被破壞,中國曾極為依賴的內河航船幾乎全部毀壞,或因桔據而無法經營,在大多數地區,公路破爛不堪,各種貨運車輛都為數極少。

    以上是外國人的記述,從中反映出了抗戰後中國的交通業癱瘓的實際情況。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重慶這地方日本人進不來,但中國人又出不去。日本投降正值8月,連續暴雨使江水猛漲,當時大後方為數不多的幾條舊輪船,想運送成千上萬的乘客,猶如杯水車薪。許多人隻得乘汽車沿著艱險的盤山蜀道,轉至貴州、廣西,最後從越南走海路輾轉廣州、上海。

    抗戰勝利了,整個中國就像是一棵結滿鮮桃的大樹,夠蔣介石吃一陣子的。其中南京、上海、北平、廣州、青島等大城市則是這棵大樹上的大桃子。為了搶奪勝利果實,蔣介石在調用了大後方全部的運輸工具之外,主要是依賴美國的空軍。然而,有限的交通工具不僅要運送軍人和老百姓,還需要將 餘萬名侵華日軍和幾

    百萬日本僑民遣返回國,這對於已經十分脆弱的中國交通運輸業的壓力之沉重是可

    想而知的。

    由於蔣介石有美國政府的支持,在其接收華中和華東的大中城市的港口時,比較順利,京滬一帶和長江以南大多數地區,幾乎沒有費吹灰之力就摘到了“桃子。”

    但是到山東和華北地區摘“桃子”就沒有那麽容易了。當時,通向北方的道路,無論是鐵路還是公路,都被人民及其武裝扒得破破爛爛的。從10月下旬開始,有十多天津浦和隴海兩大鐵路幹線無法通車。蔣介石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急令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淩鴻勳視察津浦路,隻見“大多數路軌枕木,均被移走。路基亦有被掘斷者。橋梁之破壞,工程尤為巨大。鋼骨水泥建造之堅固橋墩,均被炸毀,電線杆則多平地鋸去。依照片所示種種跡象,均可證明為有計劃且備新式破壞工具之破壞行為。”

    10月18日被蔣介石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的杜聿明在國民黨的高級軍官算是比較能幹的一個,也是很受蔣介石的賞識的一個。這位出身於陝西米脂縣的國民黨將軍,1924年6 月投筆從戎,考取了黃埔軍校第一期,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當時他剛滿20歲。由於他聰明好學,肯幹,能吃苦,對蔣介石又特別忠心,蔣介石越來越信任他,他的官運自然也就十分亨通,不到40歲,便當上了集團軍總司令。

    在艱苦的長城決戰時,在反擊日軍的昆侖關大捷中,在遠征緬甸的崇山峻嶺裏,杜聿明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這一次,蔣介石又委他以重任,把打開東北大門的艱巨任務交給了他。他也很自信,下決心要在東北“建功立業”,報效“領袖”的知遇之恩。

    10月22日,蔣介石指示杜聿明:你到長春去與蘇軍接洽,要他們根據中蘇條約,掩護我軍在東北各港口(指旅大、營口、葫蘆島等港口)登陸,接收領土主權。可先在長春去會見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根據條約規定,他們一定要對中國負掩護接收之責。此外,可問問南京何總司令的意見,再到上海會見美軍第7艦隊司令金開德,看他一次能運輸多少軍隊,能否掩護我軍登陸,然後到長春去見熊式輝、蔣經國,同蘇軍交涉掩護我軍登陸事宜。

    依照蔣介石指令,11月24日,杜聿明在南京接受了國民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的指示,並在上海會見了美國第7 艦隊司令金開德,代表蔣介石請求美艦支援,運送國民黨軍在東北登陸。

    28日,杜聿明飛抵長春,當晚在蘇軍總司令部(原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駐址)會見了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東北保安司令部參謀長趙家貌及東北外交特派員蔣經國也一同隨行。外交方麵十分老練的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對杜聿明的到來采取了在外交辭令上滿足其要求,而在實際行動上根本不予合作的策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