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四章突圍(3/5)

作者:當年明月字數:24722更新時間:2020-02-27 13:42:43

    到崇禎八年(1635),中原和西北,基本是全亂了,這麽下去,不用等清兵入關,大明可以直接關門。

    好在崇禎同誌腦子轉得快,隨即派出了王牌——洪承疇。

    在當時,能幹這活的,也就洪承疇了,這個人是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手狠且心黑,對於當前時局,他的指導思想隻有一字——殺。

    殺光了,就沒事了。

    就任五省總督之後,他開始組織圍剿,卓有成效,短短幾個月,民軍主力又被他趕到了河南,各地民變紛紛平息。

    接下來的程序,應該是類似的,民軍被逼到某個地方,被包圍,然後被逼無奈,被迫詐降。

    所謂事不過三,玩了朝廷兩把,就夠意思了,再玩第三把,是不可能的。

    洪承疇已經磨好刀,等待投降的諸位頭領,這一次,他不會讓曆史重演。

    是的,曆史是不會重演的。

    這次被逼進河南的民軍,算是空前規模,光是大大小小的首領,就有上百人,張獻忠、李自成、高迎祥、羅汝才、劉國能等大腕級人物,都在其中。民軍的總人數,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三十萬。

    為了把這群人一網打盡,崇禎也下了血本,他調集了近十萬大軍,包括左良玉的昌平兵,曹文詔的關寧鐵騎、洪承疇的洪兵,總而言之,全國的特種部隊,基本全部到齊。

    但凡某個朝代,到了最後時刻,戰鬥力都相當之差,但明朝似乎是個例外。幾十年前,幾萬人就能把十幾萬日軍打得落花流水,幾十年後,雖說差點,但還算湊合。

    和以往一樣,麵對官軍的追擊,民軍節節敗退,到崇禎八年(1635),他們被壓縮到洛陽附近,即將陷入重圍,曆史即將重演。

    但終究沒有重演。

    因為在最關鍵的時刻,他們開了個會。

    開會的地點,在河南滎陽,故史稱“滎陽大會”。

    這是一次極為關鍵的會議,一次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會議。

    參與會議者,包括所有你曾經聽說過,或者你從未聽說過,或者從未存在過的著名頭領。用史書上的說法,是“十三家”和“七十二營”。

    家和營都是數量單位,但具體有多少人,實在不好講。某些家,如高迎祥,有六七萬人,某些營,興許是皮包公司,隻有幾個人,都很難講,但加起來,不會少於二十五萬人。

    當然,開會的人也多,十三加上七十二,就算每戶隻出個把代表,也有近百人。

    簡而言之,這是一次空前的大會,人多的大會。

    根據史料留下的會議記錄,會議是這樣開始的,曹汝才先說話,講述當前形勢。

    形勢就別講了,雖說諸位頭領文化都低,還是比較明白事情的,敵人都快打上來了,還講個屁?

    有人隨即插話,提出意見,一個字——逃。

    此人認為,敵人來勢很猛,最好是快跑,早跑,跑到山區,保命。

    在場的人,大都讚成這個意見。

    然後,一人大喝而起:“怯懦諸輩!”

    說話的人,是張獻忠。

    張獻忠,陝西延安府人,萬曆三十四年出生。

    曆史上,張獻忠是一個有爭議的人,誇他的人實在不多,罵他的人實在不少。

    反映在他的個人簡曆上,非常明顯。

    但凡這種大人物,建功立業之後,總會有人來整理其少年時期的材料,而張獻忠先生比較特殊,他少年時期的材料,似乎太多了點。

    就成分而言,有人說,他家世代務農;有人說,他家是從商的;也有人說,他是世家後代;還有人說,他是讀書出身;最後有人說,他給政府打工,當過捕快。

    鑒於說法很多,傳說很多,我就不多說了,簡單講下,這幾種說法的最後結果:

    務農說:務農不成,歉收,去從軍了。

    從商說:從商不成,虧本,去從軍了。

    世家說:世家破落,沒錢,去從軍了。

    讀書說:讀書沒譜,落第,去當兵了。

    打工說:沒有前途,氣憤,去當兵了。

    史料太多,說法太多,但所有的史料都說,他是一個不成功的人。

    無論是務農、讀書、從商、世家、打工,就算假設全都幹過,可以確定的是,都沒幹好。

    為什麽沒幹好,沒人知道,估計是運氣差了點,最後隻能去從軍。

    從軍在當時,並非什麽優秀職業,武將都沒地位,何況苦大兵。

    當兵,無非是拿餉。可是當年當兵,基本沒有餉拿,經常拖欠工資,拖上好幾個月,日子過得比較艱苦。

    但奇怪的是,張獻忠不太艱苦。據史料記載,他的小日子過得比較紅火,有吃有喝,相當滋潤,家裏還很有點積蓄。

    這是個奇怪的現象,而唯一的解釋,就是他有計劃外收入。

    而更奇怪的是,他還經常被人訛,特別是鄰居,經常到他家借錢,借了還不還,他很氣憤,去找人要,人家不給,他沒轍。

    這是更為奇怪的一幕,作為手上有武器的人,還被人訛,隻能說明,這些計劃外收入,都是合法外收入。

    據說,張獻忠先生除了當兵之外,還順便幹點零活,打點散工,具體包括強盜、打劫等等。

    這種兼職行為,應該是比較危險的,常在河邊走,畢竟要濕鞋。張獻忠同誌終於被揭發了,他被關進監獄,經過審判,可能是平時兼職幹得太多,判了個死刑。

    關鍵時刻,一位總兵偶爾遇見了他,覺得他是個人才,就求了個情,把他給放了。

    應該說這位總兵的感覺,還是比較準的,張獻忠確實是個人才,造反的人才。

    據說平時在軍隊裏,張獻忠先生打仗、兼職之餘,經常還發些議論,說幾句名人名言,比如“燕雀安知鴻鵠之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等。

    而他最終走上造反道路,是在崇禎三年(1630),那時,王嘉胤造反,路過他家鄉,張獻忠就帶了一幫人,加入了隊伍。

    張獻忠起義的過程,是比較平和的,沒人逼他去修長城,他似乎也沒掉隊,至於爹媽死光,毫無生路等情況,跟他都沒關係,而且在此之前,他還是吃皇糧的,實在沒法訴苦。

    所以這個人造反的動機,是比較值得懷疑的。

    參加起義軍後,張獻忠的表現還湊合,跟著王嘉胤到處跑,打仗比較勇猛,打了一年,投降了。

    因為楊鶴來了,大把大把給錢,投降是個潮流,張獻忠緊跟時代潮流,也投了降。

    當然,後來他花完錢後,順應潮流,又反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