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千六十章 裁軍和改革(1/3)

作者:雨天下雨字數:7232更新時間:2020-06-01 16:05:41

    時間到了1946年的下半年,放眼望去全球已經是一片和平,中美蘇英德四國表麵上也是開始大規模的裁軍了,不過這看似裁軍的背後,實際上卻是各國對軍事裝備的一個全麵更新換代,各國對於各種新式武器的研發和生產並沒有停頓,美國人在1946年的下半年後,已經是服役了超過八千輛的M26坦克,並且新一代噴氣式戰鬥機P84也是開始服役。

    蘇俄那邊也是縮減軍人數量、大量T34坦克退居二線的同時,從T44-100發展起來,去年就已經定型並進行測試的T54坦克也在1946年初迫不及待的進行生產並服役,盡管當時而言這個T-54-1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僅僅是最初幾個月的量產期間就陸續發現並解決了高達一千多項的問題,但是麵對著中國龐大的T158坦克群和美國的M26坦克,蘇俄的老式T34根本無法抗衡,而重型坦克的IS-2以及IS-3因為價格昂貴,產量較少,大規模生產IS係列重型坦克用來對抗T158以及M26是不顯示的,蘇俄急迫的需要一款可以對抗以上兩種坦克並且足夠廉價可以進行大規模量產的坦克,去年大規模量產並服役的T44-100被證明還無法有效對抗T158以及M26,由此可見蘇俄對T54坦克的迫切需求了。

    英美和蘇俄兩方這樣,減少人員的同時加大先進裝備的研發和裝備,作為對抗一方的中國和德國,自然也是不甘落後。

    德國那邊一邊是大規模裁軍,而另外一邊,其在中國的幫助下所研發的E係列主戰坦克也是在1946年開始量產並服役。

    德國有感於二戰期間德國的坦克工藝複雜,工時太高,姓價比低下,同時也是獲得了中國的T158主戰坦克的部分技術,而非常重要的是,二戰期間的德國各種稀有金屬資源都非常短缺,導致在製造軍工產品的時候不得不采取諸多得不償失辦法,導致坦克重量增加等等,現在嘛,沒有了這些限製,同時還獲得了中國的坦克專家的一定技術援助,所以他們的‘未來主戰坦克計劃’進展比較順利,同時放棄了二戰期間製定的一係列得不償失的坦克研發計劃比如E75,E100之類的,把重點都是放在了E50上,同時參考了T18坦克的諸多設計,基本上是把原有的E50坦克的設計都推翻,新弄出來的E50基本上就是T18的德國版本。

    火炮上德國人放棄鍾情許久的超長身管火炮,因為在觀看了T18坦克的實彈射擊後,發現T18坦克上的105L50主炮雖然身管不算太長,但是發射APDS穿甲彈的時候,卻是輕易擊穿了一輛虎王坦克殘骸車體的正麵裝甲時就被驚道了。德國的那些看似彪悍但是成品率低的一塌糊塗的超長身管雖然穿甲能力也不錯,但是他們的成品率太低,工藝複雜,二戰期間德國坦克為什麽產量這麽低,就是因為德國腦子秀逗了,你裝一門88L71主炮所需要的重量完全可以搭載一門105毫米甚至120級別毫米主炮的重量,而且穿甲能力不差,更重要的是工藝簡單,產量足夠大,生產一門88L71甚至88L100所需要的工藝絕對不是105L50可以比較的,兩者的成品率也沒法比,同樣的工時和資源德國人可以生產一門88L71,但在中國就能夠生產五門以上的105L50。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