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158章風潮(2/3)

作者:河邊草字數:6630更新時間:2021-11-09 16:10:16

    年輕的士子們熱血上頭,指摘舊朝之弊,宣揚新朝之明,那怎麽能顯示出他們的本事?很多人都覺得隻有反其道而行之,才能收一鳴驚人之效。

    年輕人就是這個樣子,不夠謹慎,總想特立獨行,邀名於外,隻有付出了足夠的代價,才會曉得世道之險惡。

    這本不算是壞事,年輕人若不如此,暮氣沉沉的又叫什麽年輕人?

    可要是時機不對,那些不夠理智的年輕人便會付出他們難以承受的代價……

    長安書院中的論戰就是如此,南北士子們碰出了火花,一些人腦袋一熱,便拋開了諸般顧忌,隻想在論戰中壓倒對方,絲毫也沒顧忌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尤其是年輕士子受限於其年紀,眼界,人生經驗等等,其實並無多少新鮮而有見地的觀點,大多隻是求個標新立異罷了。

    待到詞窮之際,便把長輩們私下裏說說的東西拿出來用到爭論當中,那就更增添了幾分危險。

    當話題來到選才之製上麵,已如風中之懸線,一旦為有心人所用,後果不堪設想,累及自身都是輕的,禍及家族也不是不可能。

    岑文本和孫伏伽到時,文會已開了兩天,長安書院的教授們並未能引導輿論,平息士子們的紛爭,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勢。

    這事長安書院的人確實要負有主要責任。

    讀書人聚集於京師準備大考,他們眼見於此,便選了一些名聲大的,才學高的,家世足夠的士子來參加長安書院文會。

    等到士子們漸漸分成了兩派,他們還沒有意識到危險所在,反而從中推波助瀾,想讓年輕人們盡量展露才華,要的其實就是鞏固長安書院在文人中間的地位而已,絲毫也沒有顧及會不會影響到將要到來的京試。

    直到局勢愈演愈烈,他們根本無法控製的時候,這才感覺要糟,求助於朝中。

    岑文本和孫伏伽本來沒當回事,不過當他們到來之時,論戰已涉及到選才之製這種關乎於年輕人們命運的話題。

    場麵那可就厲害了……

    比如說北人士子大多默認前隋時創立科舉選才之製,但江南的士子可不這麽認為,他們覺得南齊時,便有課考之說,那才是科舉的源頭。

    而且梁陳兩朝都有所延續,你們北人驕傲個什麽?明顯那是咱們有所創新,你們隻知道拾人牙慧,卻還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樣,觀之實在令人生厭。

    話題接著又偏了一些,有那江南才子指出,前隋立下科舉,還不是為了對付以關西世閥為首的北方世族?

    然後還憤憤的加上一句,前隋時科舉不像樣子,咱們江南有識之士都不帶去參加的,選出來的那些什麽秀才進士,到了咱們南邊,誰會多瞅他們一眼?學識估計連咱家的書童都不如。

    要說前半段還有些根據,不能說胡言亂語的話,那麽後半段就屬於大放厥詞的範疇了。

    孫伏伽,房玄齡,許敬宗,杜氏兄弟等人都是前隋選才的產物,他們大多出身庶族,真正位於九品之內的人極少,而且確實多為北方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