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739章生產(2/2)

作者:河邊草字數:4272更新時間:2022-10-05 18:55:22

    隻是高句麗那邊的收尾工作最終還是交到了李靖的手裏,先期運送過來除了一些唐軍士卒之外,就都是高句麗的戰俘。

    於是工部,兵部,戶部等便聯合了起來,從山東那邊接收著一批批的高句麗人,各處的工程都很缺人手,倭人不夠分的,高句麗人來的正是時候。

    朝廷大略估算了一下,今後兩年,從東海擄來的“外來人”加起來能有六七十萬人之多,用好了的話,今後十年的各種工程就都有了著落。

    什麽叫用好了呢?數十萬的壯年男女,沒有受到過於殘酷的對待的話,他們必然會繁衍人口,子子孫孫皆為大唐所用。

    聽上去可能讓有些人不太舒服,可當世之人接受能要高的多,尤其是普通百姓會受益於此,不用像前隋那樣每年來服勞役,日子會好過許多。

    而且大唐元貞七年,李破騰出了手,終於開始琢磨著是不是該把一些新的技術全力推廣開來。

    在他的認知中,推廣新技術的過程自然和當世之人有所不同。

    大規模生產意味著當世這種小的手工作坊模式是不足以滿足李破的胃口的。

    實際上,在另外一個時空當中,大唐鼎盛時期,確實也出現了幾戶,幾十戶進行聯合生產的手工也作坊。

    這是社會需求所帶來的必然結果,生產力會得到改進,生產效率得到提高,文明就此也將大踏步的向前邁進。

    如果沒有藩鎮之禍,皇室以及貴族們也沒有那麽的窮奢極欲,社會財富積蓄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便會厚積薄發,讓中原文明踏上一個嶄新的高度。

    …………

    此時李破琢磨的則是官府進行強製幹預,把生產力提高上去,換句話說,就是進行一些生產協作模式的大規模生產活動。

    不過此時也隻是個想法而已,農業立國的國策,是符合當世現實的,此時的農民不可能脫離生產,因為沒到那個程度。

    隻有在人口膨脹到一定的數量,可耕地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甚或是土地兼並狀況比較嚴重的時候,才能出現大批的失地農民。

    這都是當年從中學課本上學到的知識,李破很清楚那都意味著什麽。

    而且大規模的生產,就意味著大規模的需求,生產力過剩的話同樣會出大問題。

    但這些在他看來並非沒有解決之道,人口不夠,那就去爭奪更多的人口,大唐需求不足,那就向外傾銷。

    無論是西域還是草原,都還是很有些購買力的,而且海上通商之後,東南亞的那些小國,也可以作為目標。

    當下要做的就是,鼓勵創新,先把底子打好,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改革一下如今落後的生產模式。

    至於軍事方麵的那些作坊,卻是可以先做起來,數十萬大軍,對於現下的生產力來說,對軍事物資的需求幾乎可以說是無限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