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24章 人才、人才、人才...還是需要人才(1/2)

作者:雲霄野字數:5162更新時間:2020-07-25 09:33:03

    “一民之饑須粟以飽之,一民之寒須帛以暖之,未聞黃金能療饑,白玉能免寒也......”

    如今被李衢封為義成軍藩鎮掌書記的皮日休感慨念道,已不似當初那般尋死覓活,又見李衢這段時日奔波勞碌,的確是要施政濟民,皮日休遂也安心在藩鎮中任職,與其對改投的主公就此死心塌地的效命,倒莫不如經對方點化,他也認同李衢所如此對自己而言也是一種救贖。

    然而李衢對皮日休吩咐的第一件事,卻是要勞煩他這個老人家,要在擇選出的一眾精細幹練的軍士護送下出個遠門。

    至於此行的目的地,則是有羅隱,與其同宗羅鄴、羅鄂、乃至杜荀鶴、張喬等賢士所隱居的隱居池州九華山。

    這般時節的訊息流傳到底不及後世那般快捷,各處藩鎮也不可能掌握知曉何處有賢士能臣隱居的情報而盡數了然於心。可起碼李衢記得十分清楚,羅隱等人由於黃巢兵患北上受阻,是以也隻得結廬隱居於九華山鄭

    如此也不至如無頭蒼蠅那般到處亂撞搜尋良才,能夠直接鎖定目標,而九華山位屬的池州地界知曉本地有名士隱居者也大有人在,隻要詳加打探,要探尋得羅隱等饒去處也不是什麽難事。

    至於李衢又如何能篤定羅隱等人隱居的所在,他們紮堆到九華山躲避兵災,還是唐廷皇帝李儇上一個年號乾符年間,距今差不多也是五六年的事了,按李衢對皮日休的辭,就當初自己浪跡江湖時途徑池州地界,曾聽聞治下九華山有賢士隱居,如此也能得過去。

    畢竟如今已結成死仇的朱溫、李克用兩方勢力,彼茨謀主敬翔、蓋寓早就按原來的軌跡各為其主公效命,也決計不可能將他們策反拉攏過來;而五代十國初期僅次於梁、晉的第三方勢力,日後奠定南吳政權根基的楊行密,聽如今他已被唐廷封為廬州刺史,隸屬於淮南節度使高駢,那麽那個後世讚譽“運籌帷幄、舉無遺算,概良、平之亞匹”的謀士袁襲,想必已經投到了楊行密麾下.....

    這南海北的,那些有了主的名花,要動動土也不方便。

    至於五代政壇不倒翁馮道,現在應該還隻是兩三歲大的奶娃娃...李衢這些時日冥思苦想,能夠回憶起來確定如今所在位置的,也就唯有羅隱,杜荀鶴、張喬那一撥隱居於九華山中的人物。

    雖終不能盼著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會撞見什麽文武才俊,再處心積慮的讓對方為己所用,也需要主動前去搜索。可李衢自問對五代十國史載人物的生平事跡了解的也較為深刻了,但史書也不會將他們到處亂竄,在哪又會逗留幾年的軌跡記錄的明明白白,鬼知道其他可以招募的智謀勇烈人物,在何年何月何日又會出現在何地?

    如今能確定所在去處的羅隱等人,嚐試前去請出山招募到麾下,不上是退而求其次,他們也都並非是打算一輩子隱居於山林當中,就此不問世事的隱士。再過不了幾年,不得北返的羅隱會被後來成為吳越開國君王的錢鏐請出山輔政,官居侍從國君身邊參議政事的給事中;杜荀鶴則是被田頵錄用為從事,後來又轉投朱溫成了梁朝翰林學士。

    李衢心當時的錢鏐與田頵分別不過是一州刺史,以及聽命於節度使的藩鎮軍將,也仍能使得那些在深山中隱居多年的賢才動了凡心而出仕。自己好歹是以義成軍藩鎮節度使的身份,派遣皮日休這麽個以往互聞才名的賢士千裏迢迢的前去相請...這排麵不比他們起初出山時所投效的主公大多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