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079 不止以武戡亂,更要以文教化(1/2)

作者:雲霄野字數:5164更新時間:2022-02-02 20:20:35

    雖然邊塞尚有李嗣源意圖犯邊,可魏朝內部還稱得上時局穩定。趁著休養生息時節,李天衢每日上朝批奏、治理國事也是毫不耽擱,畢竟除了興兵征戰、兼並天下,還要致力於文治教化,維持治下政通人和。

    隻是李天衢也感到統掌一個龐大的國家,每日日理萬機,每日都要付出很大的精力...然而什麽明君垂拱而治,不費力氣打理得國家朝堂清明,便能安享太平的說法,終究也隻是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李天衢歎念既然不願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半途而廢,要做個好皇帝,又怎能不宵衣旰食的勤政治國?

    而有一日上朝,官居弘文館大學士的李遇上書請奏,也引起了李天衢的特別注意。

    這李愚本為唐朝時節的河南府參軍,因為朱溫圖謀篡唐,而大肆屠戮前朝官僚...他便曾勸請時任建國軍節度使的韓建發兵救駕、興複唐室,結果韓建本來便曾與李茂貞、王行瑜等軍閥合夥變著法欺辱唐昭宗皇帝,後來還直接降從於朱溫,又哪裏會聽李愚的勸?不得已,他也隻能逃到山中隱居避難。

    本來按李愚原本的軌跡,仍會被梁國錄用,直至後唐滅梁,他被賜封為翰林學士,又以隨軍判官的身份參與滅蜀戰事,軍書戰表,皆出其手,而後仕途便一帆風順,甚至還曾取代馮道做到了後唐宰相,而於末帝清泰年間病故。

    不過當年李天衢於宣武軍大敗朱溫,梁國不得以退入關中地界據守。李愚也就不必再為梁末帝錄用為官,而再歸降於後唐,則是直接出仕效命於魏朝,並一步一個腳印的,時至今日也做了京官朝臣,而在弘文館任職。

    然而李愚極力要奏請帝君應允的事宜,也與其按正史線所達成的成就如出一轍...他上書請奏,要以雕版印刷之法大規模印刷《易》《書》《詩》等儒家九經,以供民間廣為傳播。

    雕版印刷術,雖然隋唐時節便已問世,不過按這般時節文人的普遍看法,認為手抄一遍勝過日讀十次,換而言之就是後世常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除了一些寺廟內的佛經,現在民間主要流行的書籍仍是手抄本,雕版印刷技術也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而普遍流傳開來。

    按正史也正是由於五代時節李愚的極力倡導,才算是開創了官方大規模進行書經典籍印刷的先河,促使中華印刷業飛速發展,而從手抄時代進入印本時代。所以李愚首倡雕版印刷的普及,為了當代書籍經典的傳播,乃至中華文獻流傳到後世的保存,也可說是利在千秋。

    而李愚上書奏請,也給李天衢提了個醒,除了眼下於國有利、造福於民的帝君職責之外,從推動中華文明傳播的角度而言,自己同樣也能盡上一份力...遂吩咐李愚在退朝之後,赴文德殿再詳議由官方推廣印刷書籍文獻事宜。

    蒙皇帝單獨召見商議,李愚也顯得十分激動。他是那種十分典型敬仰聖賢的讀書人,而且也能做到身體力行,為官清廉剛正,今番上書請奏的目的,也純粹是為了運用雕版印刷之法以興文教。

    畢竟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自唐末以來亂世殺伐,尋常百姓為了填飽肚皮、為了自保,更多的是去從軍入伍謀個生計...就算寒窗苦讀十年,不是也照樣擋不住當頭一刀剁下來?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大多廝殺慣了的將官兵卒,自問手中握著的刀就是道理,又有多少人會有耐心聽書生引經據典?

    正如五代後晉時期出生的宋初賢相呂蒙正作詩有言: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所以這般時節的文人,相較於治世地位更低,各處自據一方的開國君王,當年幾乎也都是靠著廝殺征戰,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而打下的地盤,所以或多或少,也都傾向於軍閥政權,那麽國家文化普及方麵也必定耽誤了下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