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章:科技受益者(一)(1/2)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4050更新時間:2020-05-11 04:08:05

    斯恩-馮-丹素,第一批從幼苗軍校畢業的學員,同時也是被徐陽譽為夥伴的可信賴者,這人對地理坐標非常的敏感,能從微的細節方麵來確定新興起的‘彈道理論’。(詳情請參考第一卷內容)

    所謂的彈道理論,一種是槍炮係統的發射方式,它利用高溫的火藥燃氣在槍炮膛內膨脹作功,推動彈丸以一定的速度射出膛口,在槍炮的射擊過程中,彈丸的運動要經曆膛內階段、射出膛口後繼續受火藥燃氣作用的階段和在空氣阻力、地球引力與慣性力作用下的飛行階段。因而槍炮彈道學也相應地劃分為:研究膛內火藥燃燒、物質流動、彈丸運動和能量轉換等有關現象及其規律的內彈道學。研究彈丸穿越膛口流場時受力和運動規律,以及伴隨膛內火藥燃氣排空過程發生的各種現象的中間彈道學。研究彈丸在空中飛行運動的現象及其規律的外彈道學。

    這個新興的理論也直接把德意誌的火箭學帶動起來。在197年7月,德意誌第三帝國的第一個肩式火箭筒被製造出來,為了製造出可以利用尾部氣壓推射的炮彈,德意誌最高研究院發動了一次革命,命名為‘火箭彈道學’。火箭彈道學則根據火箭發動機內部所發生的現象和整個彈體在空中飛行的現象,分為火箭內彈道學(或稱火箭發動機原理)和火箭外彈道學。

    德意誌第三帝國紮實的軍工業在這裏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隻要想出什麽,德意誌有那個技術進行各式的試驗。德意誌軍工同盟委員會的存在,直接成了各個學者、專家的主要交流渠道,196年動亂中被解救和挽留下來的愛因斯坦等人,一直在德意誌最要研究所做相關的研究:

    從學科性質來劃分,槍炮內彈道學和火箭內彈道學基K5(E))。該炮與之前生產所有列車炮相比無疑是最好的。

    第一門K5於196年正式服役,到1940年期間,從軍工廠總共被製造出8門。從各方麵來講,K5的設計都很經典,簡潔的載具,傑出的彈藥搬運設備和裝彈機構,又細又長的炮身是它呢稱‘苗條的貝爾莎’的來曆。K5從生產到使用一直處於高度保密中。到40年月,已有8門試生產型進入服役。其中一些在漢諾威的HANAG工廠製造,該廠在之前製造過8厘米的KURZE和1厘米的‘永久的布魯諾’設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開始的時候出現了一些沒有預料到的問題,主要是,該炮一共有1條膛線,咬合出了問題引起炸膛事故的發生。作為解決的方法,一批有更淺膛線的的炮管投入生產。這批炮管沒有再發生以前的問題,各方麵都很令人滿意。於是後來的生產型就采用此種炮管,並沒有再出現問題。之後,K5的生產一直在全速進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