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一十八章 忘年交(1/3)

作者:可大可小字數:7244更新時間:2020-12-14 09:12:52

    第四百一十八章  忘年交

    “聽小嚴說你對改革有一番理論,我很感興趣,聽他說你很年輕,可是見到你本人之後我才知道我還是低估了你的年齡,沒想到我竟然還有這麽小的一位知己。”老人快步向王小明走來,一點也不像一個七十歲的老人。

    “朱……總理。”王小明沒想到這位以冷峻著稱,竟然是如此的和藹可親,這要是被外麵的記者知道了,那還不得驚得掉了下巴?

    “我來這裏是休假的,在北京工作太忙,好不容易才來這裏休息幾天,聽小嚴說起你,所以才想請過來,沒打擾你吧?”朱說道。

    “沒有沒有,能見到您是我的榮幸。”王小明激動的道,他並不是因為麵前這位老人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因為他的人格和犧牲精神,他退位之後多少人曾經對他破口大罵?可是他不管是在什麽場合,從來都不說一句,退位了就什麽都不講了,不顧名利,現在的人有幾個能做到?

    “我聽說你對中央目前的政策有看法,理解得有別人不一樣,來,跟我說說你的想法。”朱說道。

    王小明知道,大刀闊斧,銳意改革的是朱鎔基;雷厲風行,快速建立起社會保障體係的也是朱鎔基。朱深明經濟轉軌期的邏輯和需要掌握的火候,因此,他為社會變遷劃出了一條底線:分化是必須的,但隻能到此為止。

    王小明其實早在前幾年從他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就開始觀察他的行為,其實他的傾向性還是有的:對於加速社會轉型的改革,朱總是盡可能全力推進;對於“公平”價值和底層生活保障,朱隻是做到底線之上。這是由改革本身的目標和邏輯決定的!

    這說明朱的著眼點,並非社會一時的穩定,而是國家長遠的未來。社會大眾暫時損失利益的可能性,再加上意識形態的障礙,曾經使總設計師遲遲不願意啟動更深層改革,以至於問題越積越厚,後來者負載越來越重,改革者處境越來越難,騰挪閃轉的餘地越來越小。

    朱的曆史責任感和個人風範都不允許他繼續因循苟且,踟躕不前,因此他毅然走向“地雷陣”和“萬丈深淵”,不惜承擔改革者必然要承受的罵名——隻有到十年、二十年之後,人們才能深切理解朱在就職答問時一番肺腑之言的深沉涵義。

    “有人曾經說我偏向國有企業,不對國有企業的體製進行深化改革,對此你有何看法?”朱看到王小明很拘束,主動挑起了話題。

    早在前年,由朱主導的宏觀調控中,他就曾經說過,不放棄低效的國有企業。中國的事情很複雜,不能完全按經濟規律辦。

    給陷入困境的大型國企輸血,既是一種政治上、意識形態上的必要妥協,更是一種顧慮到大多數人即時利益的策略讓步。如果國家金融力量轉而支持私有企業,那麽本來就已經陷入困境的國企,在遽然斷奶下,必然會訇然倒下。

    那不但在政治上不好交代,成千萬上億的失業工人更無法安置。正在擴張中的私企難道能容納下這麽多工人?中國的失業問題,根子在人口過多,勞動力過剩,隻有低效率的國企才能容納這麽多“多餘”的人。這是一種變相的社會保障機製;這也是社會保障體係尚未建立完善以前,低效率的國企有必要盡力維持的理由。轉型期也是敏感期,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成燎原之勢。國企倒閉,大量工人突然失業,而私營企業聚集和增殖的財富短期內又不可能轉化為社會福利,怎麽辦?改革不能不瞻前顧後,匍伏而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