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56章 血性先祖(2/3)

作者:運河漕幫主字數:8432更新時間:2024-01-07 15:20:55

    “要是在平日或者再早點時間,這個話題我是不會和你們聊的,包括雲山,包括村裏的老人,我都不會跟他們講的,罷了,今天給你們講講吧,怕再不講都被我帶走見閻王爺了,那也是一種罪過了,看今天這雨下的,一時半會也不會停,離天黑時間還早,我就和你們詳細說說,有些事情是我父親告訴我的,有的是我小時候聽村裏的爺爺們講的,後來自己當曆史老師,也研究了一些文獻,還有一些是自己的推測和猜測,最終也算是把村莊的曆史給完整的串聯了起來,至於對錯,還是需要再深入探究的,現在村裏年輕人都出去了,村莊都是空心村,難得你們年輕人還關注這些村莊的曆史”。老白叔頗有些遺憾的說道,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看看屋外那淅淅瀝瀝的雨水繼續說道。

    “我們祖上就是明朝末年的名將周遇吉,這個人你們應該不熟悉,除非是對明朝曆史很熟悉的人,才會知道,對於曆史學學的不好,估計都沒聽說過,在曆史的長河中,他頂多也算是一個小小的浪花吧,他本人也是出身低微,但從小能夠吃苦耐勞,更是酷愛練武和射箭,因此成年後頗有一身好武藝,自從加入行伍之後,在與後金的屢次作戰中表現極為勇敢,逐漸從普通士卒被提拔為明朝軍隊的京營遊擊,因為明朝後期政治腐敗,京營將領很多都是靠家庭背景和裙帶關係取得職位的官宦子弟,他們對於出身下層,且忠厚魯直的周遇吉頗為輕視,但是周遇吉平時除了加強自己隊伍訓練之外,也不怎麽理會他們。後因為天下大旱,西北及中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崇禎十年(1637年)冬,周遇吉奉命討賊,因平日裏對部下訓練較為嚴格,所以麵對起義軍,如入無人之境,在河南光山、固始等地對賊作戰中皆大捷,崇禎十二年(1639年)秋,破胡可受於淅川,降其全部。在湖北房縣與張獻忠作戰中,周遇吉奉命扼守槐樹關,張一龍屯光化,賊遂不敢犯,張獻忠敗於興安,準備走竹山、竹溪,周遇吉奉命至石花街、草店扼其要害,張獻忠無路可走,於是帶領人馬全部進入蜀中。周遇吉乃從元斌駐荊門,專護獻陵。1640年周遇吉與孫應元等大破羅汝才於豐邑坪。1641年與黃得功追破賊鳳陽。已而旋師,打敗賊人李青山於壽張,追至東平,殲滅幾盡,李青山遂降。被屢加太子少保、左都督。

    這麽多年與農民軍的鏖戰中同農民軍結下了不少梁子,農民義軍對其愛恨交加,尊敬其是一個難得的好將領,如果大明將領都如他一般,我們何苦要做賊;同時又恨他阻擋農民軍推翻這個腐朽的明朝皇帝。1642年11月,清軍圍北京城未果,便縱兵在京城周邊的河北、山東大肆搶掠。當時,清兵七萬餘眾從山東劫掠大量物資和青壯年人口經楊柳青北返關外,整個山東、河北兩省各地明軍或望風而逃,或撤兵讓路。當時已接聖旨由楊柳青調往山西任總兵的周遇吉本已帶兵開拔,但他聽說清兵要過境楊柳青,遂率騎兵返回楊柳青,利用地形與清軍大戰三天三夜,痛擊清軍,清軍死傷數千,創造了在明清交戰史上罕見的明軍以少勝多的戰例”。老白叔頓了頓,接著說道。

    “崇禎十五年(1642年)冬季,周遇吉接任山西總兵官,赴任之後,淘汰老弱殘兵,修繕兵器,加強練兵,積級備戰。但是後來隨著明軍主力在與農民軍的幾次關鍵戰役中屢遭慘敗,主力喪失殆盡,失去了對農民軍作戰的主動權,戰事愈發不利,崇禎十六年(1643年)冬季,李自成攻占陝西,準備取道山西進攻北京,周遇吉與山西巡撫蔡懋德分別布置河防,並向京師求援,但當時北京已無兵可調,僅是象征性地派遣副將熊通率領二千士卒助戰,周遇吉留下熊通防守黃河之後,趕赴代州為北京建立阻擊防線。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平陽守將陳尚智投降李自成,勸降熊通,並讓他遊說周遇吉歸降。周遇吉見到熊通後,怒斥道:“我受國家的厚恩,怎麽可能跟著你叛逆?你統兵兩千,不去殺賊,為什麽反而要做說客?”周遇吉於是怒斬熊通,將首級送往北京,以顯示自己效忠明朝的決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